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深秋莫再“冻”

深秋莫再“冻”

宁蔚夏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秋冻”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的确,秋天衣服不要穿得太多、太厚,捂得不要太严、太紧,对于逐渐适应秋天的气侯变化,提高机体抗寒能力,顺利过渡到冬天,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要注意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初秋,尚有夏天的“余火”,暑热未消,气温仍高,甚至“秋老虎”肆虐,显然“冻冻”无妨,无须急忙加衣。此时不但谈不上“秋冻”,而且也没有必要去“冻”。如果说“冻”,也只能是指注意降温,以消除炎夏残存的暑气,不要让身体太热。

仲秋时节,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虽有些凉意,却不甚寒冷,秋高气爽,景致宜人,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穿衣要有所控制,若捂得太厚,会导致身热汗出,伤阴耗气,有违于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法则,应该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适应暑往寒来的气候变化,并配合各种体育锻炼,为越冬打好基础。

进入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功能尚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若不注意防护,身体很快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人到老年,体质虚弱,阴阳俱衰,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受寒后往往不能像青壮年人那样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所以,小儿及老人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健康损害。

除此之外,深秋时节受到寒冷刺激后,不仅容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旧病复发,甚至还会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因此,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不但不能“冻”,反而应该及时添衣,注意保暖,尤其要加强腹、背和双足等部位的防寒保护。此时适当的“秋捂”,对健康会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 自拟方治热病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组成 青蒿12克,银柴胡9克,桔梗9克,黄芩9克,连翘9克,金银花15克。主治 本方适应于临床多种发热证,如久热不退、外科术后感染、妇科热入血室、产后发热、妊娠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症见高热寒战,寒热往来

  • 浅释大青龙汤相关条文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风寒之邪伤到经络怎么办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技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

  • 仲景论消渴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