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谈古论今 话药邪

谈古论今 话药邪

目前一些人对身体保健普遍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西药对人体有副作用,而中药却没有影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中药、中成药以及中药制剂的保健品特受人们的青睐。其实中医学早就把药物运用失当直接相关的致病因素称作“药邪”。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有毒药物的使用时间,对无毒药物,也不能尽剂,免伤正气而为病。《巢氏病源》详述了用药失误所致的严重,所谓“咽喉强直而两眼睛疼、鼻干、手脚沉重、常呕吐、腹里热闷,唇口习习,颜色乍青乍赤,经百日便死:其轻者,乃身体习习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无度”,强调“合和汤药,自有限制”,以防药邪。孙思邈重中药组方配伍“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适宋《圣济总录》则综合列述了临床运用药物失误所致的中毒情况。然而,尽管有认识上的提高,医患双方在中药运用上的弊病依然严重。金张子和《懦门事亲》中《补论》及《推原法补法利害非轻说》二论,针砭当时人们妄用温热燥药补身的流弊,明确倡言“药邪”说,并竭力主张治病当“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

古代对“药邪”的这些认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再加上经济效益刺激,为医者开大处方、贵重药、补药等,亦常常失慎于此,导致当今临床服用中药引起过敏、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屡有发生,且呈日渐增多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的中药已达六七十余种,许多有毒中药如乌头、附子、万年青、七叶一枝花、黄药子等由于过量、误用、炮制、配伍等失慎所致的中毒或死亡案不断发生。盲目购药自服,误用秘方、验方,擅自改动处方等较多遭致不幸。一些传统认为无毒的常用中药,如柴胡、人参、白药、熟地、牡蛎、马勃、板蓝根、通大海、马兜铃、木通等,都已在临床运用中见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和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一些中成药,如云神丸、黑锡丹、复方桔梗汤、龙胆泻肝片、鸡血藤浸膏片和一些中药针剂,如柴胡、四季青、鱼腥草注射剂都有用药后见不良反应的报道。

总之,药邪作为一种药源性病因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上由于人们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还会发生类似情况。因此,我们要从主观上提高人们对药邪危害严重的认识,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培养,杜绝对中药药效作用存在的种种盲目性。

猜你喜欢

  • 还在脾虚时就补脾吗,结果越补越上火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讲一讲这个脾胃虚补脾,为什么有的人一补就上火,越补越上火,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天跟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建议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脾虚跟胃实他俩是一对相对的,当然这个胃实的时候我们就叫脾满了,就是胃堵得慌胀的,

  • 体虚则痛,阴虚阳虚,看看你是哪一种!

    阴虚和阳虚都属于这个叫虚症,常常是并同存在的,也就是说阴虚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有阳虚,那么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会伴有阴虚,治疗的时候有轻重之分,但不能顾此知彼,那么阴虚的症状很多,包括阴虚盗汗,阴虚五心烦热,但是阴虚热痛是一个特别的一个症状,首

  • 脾肾阳虚从哪调理最有效?

    大家好,在我临床看病,这个脾肾阳虚这个正行,我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容易见到的,无论年轻的患者也好,还是年老的患者,有许多它就是有脾肾阳虚这个表现,关于这个脾肾阳虚,那是先补肾呢,还是先补脾,中医往往讲的是阳虚则寒,那么这一类患者,一般都有怕冷的

  • 肾虚能不能自然恢复

    大家好,今天再跟大家讲一讲这个肾虚,说到肾虚,肯定会有人问,这个肾虚到底能不能自己恢复啊?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那么我要跟大家说的是呢,肾虚是有可能自我恢复的。那么首先要看我们这个

  • 患者感觉每天昏昏沉沉,伴有胃寒消化不良

    今天我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男性患者, 29岁,偏瘦一点,它的主要症状呢,头脑就是不清亮,反映问题呢就比较迟钝,然后他有头晕,特别困倦,然后有失眠,还有耳鸣。手脚呢,特别怕凉,在心脏科也看过,说他的心率,只有40次到50次,但是心脏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