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药与皇帝

中药与皇帝

古代,有一种避讳制度,凡是皇帝和孔丘的姓名都不准别人使用,遇上这些字时,只能以易字、改读、缺笔、空字等方法来代替。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凡用“民”字的戏方,都用“人”字来代替;凡用“治”字的地方,都用“理”字来代替。前者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后者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避讳,不单在书写文章时要注意,就是医生开处方也要注意,不少中药就是由于避皇帝的讳而易名的,例红健脾止泻的山药,原名“薯蓣”,最早见于宋·寇宗爽著的《本草衍义》,因“蓣”字与唐代宗李豫之名同音,故避讳改称薯药;过了几代,宋英宗赵曙登位,因薯曙同音,薯药只好又避讳改称山药,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也有不信邪、不避讳的皇帝,南北朝时宋国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就是其中之一。治伤良药刘寄奴就是以他的乳名命名的。据李延寿《南安》记传:刘寄奴年少时,一次出猎,用箭射中一条巨蛇,但蛇身一闪就不见了。他觉得很奇怪,次日再去那里搜寻。当来到一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附近树林中有杵臼之声。他顺声寻去,看见两个仙童在捣药。左边的仙童开口说:“我们大王昨天被刘奇奴射伤了。”右边的仙童说;“大王有天大本事,怎么不把刘寄奴杀掉?”左边的童子说:“杀不得啊,大王说,刘寄奴将来是要当皇帝的。”听到这里,刘寄奴大吼一声跳将出来,仙童吓得倏然不见了,只留下药臼和草药。以后,刘寄奴驰骋疆场,率军南征北战,灭了南燕和后秦,于公元420年自立为宋武帝。在战争中刘寄奴用他童留下来的这种草药,治愈了许多受伤的将领和士兵。人们非常感激和崇拜这种草药,就以皇斋的乳名称它为“刘寄奴”。

除此之外,得到皇帝宠信的中药还有不少。治骨析筋损的良药——骨碎补,就是由五代十国时的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亲自赐名的。传说,有一次明宗皇帝围猎,突然从附近的草丛中窜出一只金钱豹,吓得皇帝身旁一位显得宠的皇妃从马上摔了下来,筋断骨裂,血流如注。当时,恰逢御医不在身旁,皇帝急得手忙脚乱。这时,一名卫士从岩石上采来一种草药,捣烂后敷在皇妃的伤口上,很快血止痛减,不久,断骨再续,伤口痊愈如初。皇帝大喜,亲笔题名这种草药为“骨碎补”。

籍皇帝而成名远扬的药物还有“何首乌”。明代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德,早年无子,出诏书于天下,求得子良方,何首乌乃应诏入宫,以此药为主,制成七宝美髯丹,皇帝服此丹后不久,喜得龙种,同时,发黑体壮,稳坐江山45年,何首乌于是名扬天下。

猜你喜欢

  • 治百病皆以固护胃气为要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眩晕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1)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