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心痹

心痹

疾病概述

心痹是指以心胸憋闷,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心痛彻背,如锥刺心。

心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指出其发病机理是“脉不通”。在《灵柩·厥病篇》里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记载,这里的“真心痛”,指的就是心痹的危重证候,倘若治疗不当,或久病失治,则予后不良,到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中,又有进一步论述,对本证的证治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指出主证是“心痛彻背”,命名“胸痹”,并提出了“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桂枝汤”等治疗方剂。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记载较欧州早2000余年。直至清朝中期,在世界医学史上仍处于先行地位。

病因病理

(一)外邪内侵

祖国医学认为六淫之邪皆可内侵,致发本病,但其中与本病关系较大的是寒、湿、火三气。它们都可能造成气血运行的障碍。关于寒,《素问·举痛论篇》说“寒气入经而稽迟,脉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后世医生也有“大寒触犯心君”之说。对于湿,一般多与寒邪相结,诱发心痹。至于火,主要指“壮火食气”即热盛导致的气虚心阳衰败。

(二)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或精神紧张,致肝郁气滞,进而气滞血瘀,血瘀则脉不通而发本病。《古今医鉴》说:“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都是诱发本病的因素。

(三)饮食不节

素嗜肥甘厚味之品,或饮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浊内生,上犯胸中,阻遏胸阳,气机失畅,发为心痹。《儒门事亲》提到“夫高梁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膈,酢心”。

(四)脏腑失调

祖国医学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脏腑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疾病,与本病相关性最大的是肝、脾、肾三脏的虚损,而肾尤为关键环节。生理情况下,肾水上升以滋心阴,心火下降以壮肾阳,水火相济,阴阳平衡,身体机能正常。若心肾阳虚,不能温煦中土,脾失健运,水浊停滞,浊气归心可发本病;若水浊停滞不行,久而化热,消灼以成痰浊,阻于脉道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心痹。若心肾阴虚,使肝木失养,则相火偏亢,灼烁津液而成痰浊,阻塞心脉,亦发心痹。

综上所述,心痹是一个本虚标实性疾病,可用不足与不通概括之。不足即是本虚,是以肾阴阳失衡为主导的平衡协调关系的;不通即是在肾虚的基础上,由各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气滞血瘀,进而造成气血运行的障碍,构成临床上的一些实症表现。所以以治疗上,以不足和不通,即一虚一实的辩证关系进行妥善的辩证论治。

诊断和鉴别

辩证论治

(一)阴虚阳亢

主证:头晕头痛,目胀干涩,心悸烦闷,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或加重,甚者出现心痛。舌红少津、苔薄,脉弦细。

辩证:多素体阴虚或久病耗阴,致阴虚于下而阳亢于上,亦可致心火独亢“上冒巅顶”故头晕,头痛,目胀。阴虚肝木失养,相火妄动,故急躁易怒,阴虚神不守舍,故心悸烦闷,失眠多梦。烦劳易耗阴,恼怒引起相火,火灼阴枯,加重阴虚,故使病情加重,阴血虚,心脉失养,致发心痛,舌红少津,脉弦细均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滋养心肾,平肝潜阳

方药:一贯煎、天麻勾藤饮化裁

首乌,生地、夏枯草,菊花,元参,桑寄生,牛夕,丹参,勾藤,珍珠母等。

(二)气阴两虚

主证:时发心痛,郁闷气短,心悸易惊,自汗畏寒,时而五心烦热,少寐多梦,易梦中惊醒,口干少饮,舌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或沉细无力。

辩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所累,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气短自汗,时有畏寒;阴虚则五心烦热而盗汗,口干。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少寐多梦,易梦中惊醒。气阴两虚最易导致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则经脉痹阻而发心痛。舌脉表现乃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通脉宣痹。

方药;生脉散加味

党参,麦冬,五味子,黄精,枸杞子,川芎,丹参,当归,赤芍,木香,三七粉等。

(三)气滞血瘀

主证:多见于善感易怒,性情多变之人,常情志异常而诱发。情志抑郁则气滞不舒,气滞日久则血流不畅,心脉痹阻,而发心痛。气滞致心气不畅故见心悸气短,心烦不安,胸部郁闷心气不足之症,气滞血瘀,故时发刺痛,舌质暗紫有瘀斑,瘀点,脉沉弦等。

治法:行气活血,通脉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

当归,赤芍,红药,桃仁,川芎,降香,瓜蒌,元胡,三七等。

(四)胸阳不振,痰湿内阻

主证:胸脘满闷,善太息,心性少寐,时发胸痛,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无味,每因劳动及饱餐后症状加重,舌胖苔白腻,脉象濡滑。

辩证:多见于脾胃素虚之人。因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阳不足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产生痰浊,故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舌胖苔白腻,脉濡滑。痰浊为阴邪,阻遏胸阳,故胸脘满闷,善太息。心居胸中,心阳痹阻则心脉不畅,故时发胸痛。心胸不畅,血不养心,神无所附,则心悸少寐。劳动及饱餐后加重心脾之负担,故症状每每加重。

治法:通阳宣痹,豁痰宽胸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瓜蒌,薤白,半夏,桂枝,郁金,丹参,赤芍,川芎,降香,菖蒲、三七等。

(五)阴竭阳脱

主证;神色大衰,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甚至朦胧,四肢不温,津津汗出,身潮如油,气息短促,心痛不止,舌质红绛,少津唇燥,舌苔厚或剥,脉象细数或沉迟欲绝,或涩而结代。

辩证:多因久病不愈而又突然暴发。多系在阴阳之气逐渐耗竭的基础上,加之暴发因素的袭击,动摇根本,致使真阳虚损于上,失去阴阳互根、平衡的关系。虚阳上扰神明,见烦燥不安,或神脱,阴不剑阳,气脱于上则气息短促。阳脱,卫阳不固则汗出如油。阳不温煦四末,则四肢不温。阴阳分离则脉沉涩,甚至散乱。舌剥少津为土气绝,后天之本将竭。

治法:回阳固脱,兼敛真阴

方药:四逆汤合生脉散化裁

附子,干姜,力参,五味子、炙甘草,丹参,黄精等。

猜你喜欢

  • 气机不调这四种表现,看看你中招了吗!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

  • 脾胃虚弱远离这五点,让你的脾胃恢复

    第一点就是运动,缺少运动的人会脾虚,这一类病人呢,我跟大家说的是什么特点呢?比方说你吃得非常好,三餐规律,但是我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会脾虚呢?这个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需要运行的,也就是气不是死气血要活血,你这个运动呢,会改善这个气血,如果你不运

  • 萎缩性胃炎在临床频发,中医这样调理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

  • 上热下寒还是寒热错杂?中医帮你辨证调理!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

  • 脾虚这四大症型

    脾虚呢,大家在临床都比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大夫都会说脾虚,脾虚包括气血不足,包括脾气虚,包括胃阴虚,包括脾气虚是不是夹有湿盛,这个呢,在临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脾虚就补脾,就补气血,平常日吃点黄芪,是不是气血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