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经方源自神农时代

经方源自神农时代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经考证,《伤寒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是王叔和加入,从而扭转了“《伤寒论》理论来自《内经》”的错误说法。

《神农本草经》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其用药理念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神农本草经》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其述证主要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理论的起源。

经方的理论并非来自《内经》

对经方的理论来源,一直存有争论。主要原因之一,是李心机教授所指出的“《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因《伤寒论》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以致误导后世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自《内经》。

上世纪30~90年代,杨绍伊、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认为23字是王叔和加入,开启扭转误读传统。同时众多经方家,通过仔细研究《伤寒论》原文,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主要理论与《内经》不同,如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章太炎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并认为:“柯氏《论翼》谓经为径界,然仲景本未直用经字;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阳明部耳。”日本人喜多村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胡希恕先生更明确地指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岳美中医学文集》)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晚年叹曰:“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中,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

经方源自神农时代

经方医学起源于神农时代,己由考古考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认为神农时代在黄帝所处的时代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的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4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属仰韶文化的石器、陶器等。1995年,经过对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发现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

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冬天为了防寒,则盖窝棚、房屋而居,并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同时门向南开;夏天为了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寒热阴阳之理。同时,由于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这时用火烤则感到舒服,如果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当时虽没有文字,但积累的经验流传于后代,当有文字后便被记载下来。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大黄,味苦,寒。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365味药,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其用药理念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因这些医药知识产生于神农时代,称之为《神农本草经》当不徒有虚名。

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已懂得在生活上以八纲理念适应自然,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天气寒加衣被,天气热减衣被。患病后,亦以八纲理念应对,即《神农本草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以八纲辨证、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系。在表的证(必恶寒),用生姜、葱白、麻黄发汗则愈,里热证用大黄、石膏、黄芩清里则愈,经历了百年千年,屡试屡验,无疑是科学总结。更可贵的是该书详细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主要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理论的起源。

猜你喜欢

  • 从脾论治儿科疾病——李家民学术思想浅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家民主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已近40年,秉承享誉津门的“小儿王”任宝成老中医的思想,注重“脾胃学说”,结合任老的验案及其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脾胃论”的学说,逐渐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思想——以“脾胃为中心

  • 治肛周脓肿验案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刘某,男性,44岁,因肛门块物肿痛反复发作两个月来院就诊。自诉两个月前突发肛门左侧有一鸽蛋大小包块,肿胀疼痛,经抗生素静滴治疗,疼痛稍减,肿块未消,每因劳累则肿痛又起,无恶寒发热,无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无便血,大

  • 一贯煎治疗痤疮体会

    熊兴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痤疮病机多属血热、湿热、热毒、血瘀,一般多将本病分为肺热证、血热证、胃肠实热证、热毒证、湿毒血瘀证等,治疗上分别选用泻白散合枇杷清肺饮、桃红四物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和除湿解毒汤等。但我们发现,临床辨治

  • 鬼箭羽忍冬藤外用治药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鬼箭羽性寒,味苦。功能活血散瘀,杀虫。《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忍冬藤性寒,味甘,气平,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

  • 脾胃治疗不可忽视“脾阴”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脾胃病者,医者多倡导东垣之论,一部《脾胃论》集脾胃学术之大成,其论述详于温补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阴治疗,后世医家也多遵其说。然脾与其他脏腑一样,也有阴阳之分。纵观古今立说,论脾阴者颇多。《灵枢·五邪》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