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手足口病病因应为风热疫气

手足口病病因应为风热疫气

万柏松 河北省迁安市传染病医院

手足口病自2008年开始在我国大范围漫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死亡病例。引起全国医者的高度重视,而此病在1981年才开始在上海被发现,中医古籍中没有针对性的记载,如何治疗手足口病?特别是中药能否发挥作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确定致病邪气的属性,是指导中医治疗原则的根本。手足口病具有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速度快,病情变化凶险等特征,而且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属中医的“温病”和“时疫”范畴。也有医家归之于“湿温”范畴,大概为观疱疹之出现,有液存于其中之故,但笔者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有不同之见。首先湿性重浊黏滞,病势缠绵难愈,与手足口病的传变特点不同,而且在湿邪偏盛的长夏季节,发病人数反而减少,不支持湿邪为患。再者,此病疱疹不痛,不痒,愈后无痕迹,也不符合湿邪致病的特点。笔者自2011年5月份开始,观察了近200例手足口病患儿,病程从数小时到4天,年龄从9个月到7周岁,体温或高或不高,舌质均为红或淡红,舌苔为薄或薄白苔。其中仅5例患儿出现厚腻苔,据此也不支持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仅有可能为兼夹邪气。所以笔者认为,致病邪气应具备风热之性。

中医古籍中,虽未针对手足口病作针对性论述,但对疱疹之成因却有较详细的解释。赵佶《圣济总录》:“小儿禀受纯阳,脏腑蕴热,自内出外,随气薰蒸,散于荣卫肌肉之间,留连肉腠,或因饮热乳,或因遇时疫,热气乘其肌肉嫩弱,逐变疱疹。”风虽为阳邪,袭于肌表,亦可郁闭卫阳,卫阳郁遏,则津液输布不畅,聚积肌腠,而口腔,手、足掌侧、肛周在人体中俱为阴位,乃为津血丰盛之处所。津液更易聚积于此。如因邪气郁闭,卫阳向外发散不畅,津液郁于皮下,则见疱疹(1期)。手足口病传变迅速,易发重症,因小儿脏腑娇嫩,易为外邪所侵,如卫表不固,不能顺利达邪于外,风热邪气可迅速入气分,出现发热,烦躁,易惊,甚至热耗气津,津枯阴伤,而致虚风内动,出现肌肉阵挛,颈项强直等症状(2期),如此时过度发汗,使气随津耗,易致阳气外脱,出现皮肤湿冷,神志不清等危重征象(3、4期)。所以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的治疗关键在于阻止病情向3、4期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此病致病邪气应为风热疫气,侵袭卫分、气分,病初应重点针对卫分、气分之风热疫邪治疗,石寿奄《医原》“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稚阳未充,则肤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故小儿病较大人尤重,尤当以存阴为第一义。”所以1期治疗宜辛凉解表,透疹达邪。2期宜辛寒清气,清热存阴。不宜过用苦寒之品,以防引热入里而生他变。

虽然先贤有训“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气……”但此病传变实为迅速,往往卫气证同现,或不见卫证而直见气分证,所以可以卫气同治,给予辛凉透邪,清热存阴的方法,方可取得良效。

猜你喜欢

  • 气机不调这四种表现,看看你中招了吗!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

  • 脾胃虚弱远离这五点,让你的脾胃恢复

    第一点就是运动,缺少运动的人会脾虚,这一类病人呢,我跟大家说的是什么特点呢?比方说你吃得非常好,三餐规律,但是我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会脾虚呢?这个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需要运行的,也就是气不是死气血要活血,你这个运动呢,会改善这个气血,如果你不运

  • 萎缩性胃炎在临床频发,中医这样调理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

  • 上热下寒还是寒热错杂?中医帮你辨证调理!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

  • 脾虚这四大症型

    脾虚呢,大家在临床都比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大夫都会说脾虚,脾虚包括气血不足,包括脾气虚,包括胃阴虚,包括脾气虚是不是夹有湿盛,这个呢,在临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脾虚就补脾,就补气血,平常日吃点黄芪,是不是气血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