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三理”养生说

中医“三理”养生说

我国古代中医保健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中医养生不同层次的3种效应观。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一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孔子说“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荀子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

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王夫之一生是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中生活的,他能够活到74岁,这与他安贫乐学、著作等身、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清白的政治操守,以及他晚年重视哲理养生,而得到精神慰藉是分不开的。他这种哲理养生,可说是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

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故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猜你喜欢

  • 腰肌劳损、腰怕冷,分享一方腰舒服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个类型的腰疼,他的特点三个:第一,就是腰酸沉,你问他腰疼不?疼,但这种疼啊,不是那种特别疼,忍受不了的那种感觉,就是酸呐,就是感觉腰这块特别的沉。古人有一句话形容叫做腰重如带5000钱,古人喜欢把这种钱,穿成绳绑腰上是

  • 腰疼牵连屁股疼、腿麻,中医教你调理

    那么今天呢跟大家去介绍另外一种腰疼的特点。那么这种腰疼的特点,第一就是腰痛如折,什么意思啊?这个腰疼特别的剧烈,剧烈起来会产生一种不敢动,非常剧烈的一种疼痛。第二个特点,叫连及大腿,这个腰疼还有一个特点,它不但腰这块儿特别疼,而且整个这个臀

  • 肾虚引起的腰痛有3大表现,中医教你调理

    第一,就是像我说的病程较长,通常这类患者来就告诉你,老师啊,我这个腰疼啊好多年了,而且久治不愈,总是困扰着我。第二个特点,这类腰疼就是得劳则作。这种腰疼不是像我之前跟大家讲的,成天没完没了的疼。有的时候能缓解一点儿,有的时候加重一点,也就是

  • 胃胀反酸,肺、肝、胃同调治本

    第一,来找我的时候,就是告诉我这个返酸特别的严重,整个这种食道都是这种灼热不适的感觉。吃什么奥美拉唑,或者胶体果胶铋等等这一类的药物。好几天儿,然后又反复的发作,再有就是胃胀,这两个症状导致它进食非常的不愉快,什么都不敢吃,吃多一点胃就受不

  • 常做提肛运动有哪些好处?

    那么肛是指肛门,我们古代,称肛门为谷道,那么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日撮谷道100遍,治病消疾又延年,这是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每天收缩、收紧这种肛门100遍,也就是这种提肛运动,治病消疾又延年,而且古人还说了,谷道宜常撮,就是指,我们每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