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走方·顶串·踏药渣

走方·顶串·踏药渣

大家也许都知道并且见过,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服用中药后有一种习惯,就是一定要把服用过的中药药渣倒在门口的大路上,而且还要一一摊开,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与文化现象。而它的由来,据说和药王孙思邈、名医李时珍都有关系。

相传唐代孙思邈的医术实在是太高明了,于是就连天上的飞龙和山中的猛虎都来找他看病。有一天,一只斑斓猛虎咬住孙思邈的衣角不放,苦苦哀求为它治病。孙思邈把老虎医好后,老虎为了报恩,答应不再伤人,还自动担当起孙思邈的警卫和坐骑,每天随孙思邈出诊。但这一来,却引起了老百姓的不安与恐慌,人人谈虎色变,不寒而栗。孙思邈见事与愿违,就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告诉老百姓们,只要把吃剩的药渣倒在门口的大路上,他就知道谁家有病人了,不用去请,他自己就会登门造访的。

而此事的另一个版本却相传与名医李时珍有关。有一天李时珍来到江南一个偏僻的村庄,病人格外之多,虽然吃了很多走方医留下的药,但因为都是些假药或者代用品,所以病情不见好转。李时珍从行囊中拿出药品为大家治病。于是全村人都赶来求神医治病,李时珍分身乏术,就让众人把吃过的草药全都倒在地上,一一摊好,以便逐个查验。故事很快传遍了江南,人们纷纷把药渣倒在了三岔路口,希冀李时珍或者是别的什么神医经过时能为他们查验检点,消灾除病,踏药渣的风俗也就这样慢慢地盛行起来了。

从以上的传说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医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在生产力极度低下、人口相对分散不易集中、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社会中,作为一名医生,哪怕是一位名医,也要靠不断地走方,不停地巡诊,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病源,才能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保证自我的生存。这也许就是走方医的源流与来历。

走方医因为具有游离不定、治罢即走的特性,所以在行医用药方面,他们也有不同于坐堂行医者的特点。他们所治的病种,往往是急症、痛症、虫症、吐泻等等能立竿见影看到疗效的病种,他们的用药,除要能很快地去除病痛,又要价格低廉,具有廉简易验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次的走方都有所收益,以供养家糊口。

药性上行者曰“顶”,下行者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此即张从正“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之意,故而走方医所用的药品,大多数是属于这些“顶串”之类,一吐一泻之间,邪去而病自安。他们也往往怀有一技之长,或针灸、或推拿、或丸散、或膏药,对一些病症有肯定独到的疗效。走方医对散落民间的一些独特医术和独效秘方的传承,更是起到了一种无法取代、不可忽略的作用。正是如此,他们才能游走民间,浪迹江湖,历千余年而不绝,承数十世于不败。他们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故而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景仰。当然,他们之中也有一些打着行医幌子的骗财者,这些人除了要受到老百姓的连声唾弃以外,还要一辈子受自己良心的谴责。

猜你喜欢

  •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病情凶险。

  • 养血祛风治斑秃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明医理 辨证准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1)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