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药材供种虚假宣传种种

中药材供种虚假宣传种种

一. 以包回收、签订公证台同为诱饵

这一点是最具诱惑力的。因为大多数种植者后顾之忧便是种出的中药材销往何处?可实际上供种单位一且种款到手后,寄回的所谓产品回收合同绝大多数是未经公证的,甚至根本没有合同。有些刊登广告的供种单位根本‘不是法人单位,有的直接伪造公章,使受骗者根本找不到肇事者。其实,广告销种的单位绝大多数不可能在全国各地设立回收点或根本就无回收能力,收获的药材即使回收也只能通过邮寄或托运。值得大家思考的是,如供种者就是真的以市场价包回收,贷款却拿不到。这种保证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二.以“免费供种、联合种植”变相收费

这是近来比较多见的虚假广告。有些人看了令人心动的免费供种广告后。便与广告主联系。不久就会收到非法小报或其他资料,上面宣称“我是XXX地惟一一家从事中药材种植研究的科技机构“,甚至编造“中国农业部农村科技致富咨讯部“假招牌,称“我站受农业部委托,帮助广大贫困户尽快脱贫“等等,还有盖着“XXX推广站“鲜红印章的“免费供种联合种植合作申请表“、“会员申报表”,并特别说明“连同合作费、手续费、会员费等xx元邮寄我站”。至此。“免费供种、联合种植”的本来面目已真相大白。

三,任意夸大药材生产的适宜地区

所周知,不同的药材对自然条件有严格的选择,除少数品种外、均有各自的适宜生长地区。把喜冷凉气候的西洋参,引种到南方;把适宜南方生长的三七、罗汉果引种到北方;把栽培技术要求较高的西红花说成是“易种易长”:诸如此类的宣传。显然是在欺骗种植者。四.故意“缩短”中药材的生长周期

此类广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年就可收益”等字眼。可实际上,有些药材的种植期需要相当长的时闻。如山茱萸(又名枣皮、药枣,去除果核的果实入药)一般6~8年开花结果,l0年以后才进入盛果期。又如天麻竟说种植100天即可收获,可实际上能加工成商品的天麻,生长期必须达到两年以上。广告中如此速成的栽培技术,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五.虚估产量或产值

如种植山茱萸、太子参等当年就可得到亩产值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收益;天麻l平方水产值纯利可达3000元以上;泊夫兰从种植到收获仅60天,亩收入纯利可达3万元以上。试想,如此高的产值为什么供种单位自己不去承包土地发展呢?

六.出售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种苗

供种者多用其他种子替代。如用茴香籽作柴胡籽;用菠菜籽作天南基耔;用水仙、百合、石蒜的球茎充作西红花的球茎等。有的虽然是药材种,但都是没有发芽能力或发芽率低的陈种。一般情况下,板蓝根、桔梗等种子,隔年就基本失去了发芽能力,而一些广告声称保证这种种子的发芽率在95%以上。

有的供种单位,出售的种子虽然是真的。质量也好.,可售价却高得惊人。如每公斤2。3元的草红花种,售价高达20-30元。有的干脆模糊概念,常常以“份”为单位售种。每份种子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以“足种三分地”等说明其播种鼍。但每份种子究竟有多少。真正能种多少地。都没有说明。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中药材种子费用每亩在50-100元.种苗费用每亩在150~200元是较为正常的。

需要提请消费者注意,买种应尽量在正规单位购买,并索要发票,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摘自:《中国医药报》文/梁斌 胡向前

猜你喜欢

  • 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

  • 攻补兼施治疗尿毒症

    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张某,男性,65岁。2011年5月12日由家人护送来诊。患者素有泌尿系结石史,先后在湖南某医院历经3次碎石,但结石未能排出,双肾仍然积水。刻诊:患者脸色青灰,口唇青紫,神疲乏力,少言寡语,表情淡漠,时有恶心呕吐。大

  • 外寒内湿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2)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特点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浅探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