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

【概述】

痔是指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瘀血曲张,扩大形成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据痔的部位而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等。发作时有便血、疼痛、脱肛和坠胀等。

中医学亦称为痔或痔疮。认为脏腑本虚、气血亏损是痔的发病基础,而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长期便秘、饮食不节、妇女妊娠等为诱因,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燥热内生,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

早在唐《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多种穴位处方。《针灸资生经》提到“痔苦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大称其验”。明《类经图翼》记载用隔姜灸法治痔,其他如《杂病歌》、《针灸大成》都有载述。

现代以针刺治痔的报道,首见于1956年[1],六十年代开展电针治疗本病。与此同时,海外,如日本、罗马尼亚等也有针灸治痔的临床资料。七十年代末至今,多倡用穴位挑治和针刺之法,古代用得颇多的灸治之法反倒少见。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二白、承山。

(二)治法

每次只取一穴,效不显时可两穴同取。二白穴,进针约1寸深,得气后,施三进一退之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承山穴,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一手托患者足跟,嘱其用力着于术者掌心,术者另一手标记穴位,然后用26号寸毫针,快速进针1.5寸左右,作强刺激快速捻转,每分钟约350次,以患者感到酸麻胀样针感向2窝、小腿、足底部放散为度。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2周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99例,结果临床痊愈64例,显效70例,有效62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98.5%[1,2]。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龈交。

(二)治法

令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以左手拇食指,翻起患者之上唇,暴露穴区,寻得唇内正中与牙龈交界处的系带有形状不等,大小不同之突起滤泡或小白疙瘩。如无,则在系带颜色变红区取穴。用手术刀尖或三棱针,于该区局部消毒后迅速点刺出血一滴,或将突起之滤泡或疙瘩切除,出血少许后,即用消毒敷料压迫止血。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各种痔(血栓性外痔、混合痔、内痔、单纯性外痔、痔漏等)483例,其中部份配合服用中药。结果,痊愈295例,显效50例,有效92例,无效46例,总有效率为90.4%[3~5]。

挑治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八髎、腰俞、大肠俞。

配穴:长强。

阿是穴位置:背部靠腰三角区,近督脉与带脉之间,为针帽大小淡黄或浅褐色略高于皮表之丘疹(如合并感染,可呈红色或淡红色)。

(二)治法

主穴选1组,每次取1~2穴(阿是穴取1~2点)进行挑刺。在自然光线下,嘱患者反坐在靠椅上,取准穴位后,按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注射液0.2~0.5毫升进行局部麻醉。医者用左手拇食指捏起腧穴部位的皮肤,右手持三棱针或锋针,于经络循行呈横行的方向挑破皮肤0.5厘米,再向下刺入约0.5~0.8厘米深度,挑断皮下脂肪,挑出乳白色纤维样物,以挑口下面基本无阻碍为止,并出血少许。用消毒敷料压迫止血,以胶布固定。长强穴用1.5寸毫针直刺0.5~1.0寸,得气后不留针。每7天治疗1次。挑治后嘱患者坚持提肛加腹式深呼吸运动,早午晚各30次。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269例,其中以阿是穴治疗200例,痊愈60例,显效52例,有效53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82·5%;单取大肠俞挑刺治疗19例内痔出血患者,治愈14例,有效5例。余50例,痊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5~8]。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长强上端,臀纵纹尽头中央。

(二)治法

令患者俯卧于床上,定准穴位后行严密消毒,左手将其局部皮肤捏紧,右手持三棱针快速进针,挑破络脉之后随即抽气法或贴棉法拔罐。此部位不易吸紧,故尽可能采用抽吸罐。留罐10~15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隙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80例,痊愈7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其中以内痔和混合痔疗效最好,共63例,均获痊愈;外痔合并肛裂较差,6例中,4例有效,2例无效[9]。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八髎.

(二)治法

取准穴位后作常规消毒,用皮肤针缓慢 地叩打往返多次,直至局部轻微出血。然后将丁桂散(丁香、肉桂等量组成,并研成细末)均匀地撒满八髎穴区,上盖一方关节止痛膏。将纯艾卷点燃一端后,先在药物覆盖区作回旋灸,约10分钟,再在八个穴点作雀啄灸,每点3~5分钟,以患者感局部灼热为度。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适于各类痔的治疗。以上法治44例,内痔出血16例,痊愈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外痔水肿17例,痊愈2例,有效15例;混合痔肿痛11例,痊愈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10]。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肛门、交感、直肠下段、敏感点。

配穴:神门、大肠、肺、皮质下。

(二)治法

主穴取3~4穴,配穴酌加1~2穴。以芸苔子(即油菜子)或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平方厘米之胶布上,贴压所选之耳穴上,反复捏压至有疼痛烧灼感,耳廓发热潮红。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4~5次。每次一侧耳,两耳轮替,每隔1~2天换贴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53例,结果临床痊愈5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11]。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宝文。针刺承山穴对痔疮疼痛100例止痛效果的观察。中国针灸 1986;6(2):23。

[2]丁道伍,等。针刺二白穴治疗痔疮99例。中国针灸 1985;5(1):11。

[3]沈志中。上唇系带点刺治疗痔出血。江苏中医杂志 1987;8(8):47。

[4]刘洪范。穴位割治法治疗痔疮患者357例。新中医 1984;(11):28。

[5]韩岗,等。龈交穴割治法治疗痔疮100例。中国针灸 1986;6(6):19。

[6]李毅文。挑治加针刺治疗痔50例。中国针灸 1984;4(4):32。

[7]程绍勋。针挑大肠俞穴治疗内痔便血症。湖北中医杂志 1985;(5):4。

[8]曾玉珊。挑治疗法治疗痔疮200例。

中国针灸

1997;17(1):52。

[9]张春景。挑刺加拔罐法治痔80例。陕西中医 1990;11(2):84。

[10]张时梅,等。贴灸八

穴治疗痔疮4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9):8。

[11]李怀仁。耳穴按压治疗痔疮53例。中国针灸 1987;7(5):32。

猜你喜欢

  • 身体没病,就是浑身没劲是什么原因

    大家好,有些朋友啊,总觉得自己困,乏,没有力气,身体有一种沉重感,做什么事儿都没有精神,去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什么指标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从中医角度,主要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虚实,咱们所说的虚呢?就是气血不足或者是肝肾不足,那每个人体质

  • 咳嗽久治不愈,别乱用抗生素!

    大家好,很多病人呢,得了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急性的炎症,通过吃抗生素啊和积极治疗得到控制了,但是咳嗽呢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变成了慢性的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等。特别到了立秋以后呢,那么秋季的这个时令呢,它主要是以凉燥为主,

  • 中医说的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我们常讲啊,春捂秋冻,就是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凉一点。其实呢,也不完全。过去咱们说呢,秋冻,指的是可以少穿一点,然后为了让身体逐渐适应秋冬的这个寒冷的季节,但是有些部位大家还是要保护好,因为秋天的节气,主要是以凉燥为主,那凉呢,

  • 想知道自己哪里虚,赶快自查一下!

    第一啊,我们就是说常见的是气虚,气虚是什么呢?气呢,是推动人体活动的一种物质,就像我们看到这个火车一样,蒸汽火车它的气少了,它活动就差了,跑不起来了。那人也一样,人的气少了,气虚了,那首先表现的就是乏力,不爱动弹,倦怠,干什么都没精神,想使

  • 头汗多,一吃饭满头大汗,怎么回事?

    我们一般来讲呢,稍微活动之后吃点饭浑身大汗,什么问题呢?往往气虚造成的。这个卫气有固涩汗孔的作用。所以当气虚的时候,固涩不了,稍微活动一下汗就出来了。像更年期那个出汗是潮热发热,上来的快,下去的快。那么还有的呢是晚上睡睡觉,枕头湿了就是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