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
旒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liú ㄌㄧㄡˊ
旒字笔顺
捺横折撇撇横捺横折捺撇竖折 旒的笔顺
基本含义
● 旒 liú ㄌㄧㄡˊ ◎ 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 ◎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旒 liú 〈名〉 (1)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ribbon]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2)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etc.]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3)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liú][《廣韻》力求切,平尤,來。]亦作“斿1”。亦作“旈1”。亦作“瑬1”。(1)旌旗悬垂的饰物。(2)泛指旌旗。(3)同“瑬”。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
音韵参考
[上古音]:幽部来母,liu[广 韵]:力求切,下平18尤,liú,流開三平尤來[平水韵]:下平十一尤[唐 音]:liou[国 语]:liú[粤 语]:lau4[闽南语]:liu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卯集下】【方字部】 旒; 康熙笔画:13; 页码:页484第18【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求切,音劉。【玉篇】旌旗垂者。【類篇】旌旗之旓。【詩·商頌】爲下國綴旒。【傳】旒,章也。【箋】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註】天子以五采爲旒,旒十有二。 又【韻補】叶力救切。【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旒。 【集韻】或作斿旈。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旒字组词
蔽旒 彩旒 采旒 宸旒 辰旒 垂旒 丹旒 画旒 旌旒 九旒冕 九旒 旒缀 旒旐 旒扆 旒苏 旒翣 旒旗 旒冕 旒纩 旒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