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正冠纳履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èngguàn

正冠纳履

拼音zhèng guàn nà lǚ

含义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出处晋·李阐《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久要心许之信,夷险不爽;正冠纳展之嫌,终始不蹈。”

典故出处

  • 晋·李阐《右光禄大夫西平靖侯颜府君碑》:“久要心许之信,夷险不爽;正冠纳展之嫌,终始不蹈。”

近义词

  • 正冠李下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正:端正;纳:穿着;履:鞋子。原指衣冠整齐,鞋履干净,形容人的仪态得体,举止庄重。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的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的场合,如赞美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或者形容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一位叫刘邦的人,他在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曾经被项羽打败并俘虏。后来,刘邦趁项羽不注意,越狱逃脱。在逃亡的过程中,他的衣冠被撕破,鞋子也被弄脏了。为了能够继续藏匿,刘邦找到一位农民,请求他借一套衣冠和一双干净的鞋子。农民看到刘邦的举止端庄,仪态优雅,非常佩服他的风度,于是借给他衣冠和鞋子。刘邦穿上农民借来的衣冠,戴上自己的帽子,再穿上农民借来的鞋子,便恢复了昔日的仪表风度。后来,刘邦成功夺取了天下,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正是因为他在逃亡时能够保持端庄的仪态,所以人们用“正冠纳履”来形容一个人的仪表得体。

成语结构

  • 四个字的成语,由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组成。

例句

  • 1. 他身着一身正冠纳履的装束,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2. 在重要场合,我们都应该保持正冠纳履的仪态,展现出良好的形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成语“正冠纳履”:1. 将“正冠纳履”与端庄、仪态优雅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关联记忆。2. 将“正冠纳履”拆分成“正”、“冠”、“纳”、“履”四个字,分别记忆每个字的含义,并将其组合起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学习“正冠纳履”:1.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了解衣冠礼仪的重要性。2. 学习其他与仪态、举止相关的成语,如“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演讲比赛中表现出了正冠纳履的风度。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要求举止得体,要时刻保持正冠纳履。3. 高中生:在参加重要考试时,我会注意自己的仪表,保持正冠纳履的形象。4. 大学生:面试时,我们应该注意仪表,展现出正冠纳履的风度。5. 成年人:无论在哪个场合,我们都应该保持正冠纳履,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和风度。

拆字解意

正冠纳履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