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雪吞毡
拼音niè xuě tūn zhān
含义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出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典故出处
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近义词
啮雪餐毡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成语举例:李清想道古人啮雪吞毡,尚且救了性命;这里无雪无毡,只有烂泥在手中,便去抓一把来咽下。★《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去门》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把他幽禁在大窖里,苏武靠啮雪餐毡活命,坚决不投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详细解释
- 啮雪吞毡这个成语由“啮”、“雪”、“吞”和“毡”四个字组成。其中,“啮”是指啃咬,表示努力克服困难;“雪”是指雪地,表示困难和艰苦;“吞”是指吞食,表示克服困难后的胜利;“毡”是指毡子,表示困难和艰苦的环境。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严寒的冬天啃咬雪地,最终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形象。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勇敢面对挑战。适用于各种需要坚持和奋斗的场合,如工作、学习、运动等。
故事起源
- 《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孟子的一个学生叫离娄,他在寒冷的冬天,为了向孟子请教问题,穿越雪地跋山涉水,最终到达孟子的家。离娄的坚持和努力给孟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孟子赞叹道:“离娄之志,岂不壮哉!啮则吞之,雪则履之。”后来,人们就用“啮雪吞毡”来形容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成语结构
- 动宾短语。
例句
- 1. 他在困境中啮雪吞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 这个团队啮雪吞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记忆技巧
- 可以把成语分成两部分来记忆。首先,将“啮雪”联想成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啃咬雪地;然后,将“吞毡”联想成这个人克服困难后的胜利,将毡子吞食下去。通过形象的联想,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汉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寒冷的冬天啃咬雪地,啮雪吞毡,终于到达了学校。2. 初中生: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啮雪吞毡,一直坚持下来了。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他啮雪吞毡,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