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言又止
拼音yù yán yòu zhǐ
含义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典故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语甚凄楚,惊问之,欲言而止者再。”
近义词
首鼠两端、举棋不定、迟疑不决
反义词
快人快语、心直口快、一针见血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成语举例:李强几次强嘴想说出真相,可又欲言又止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指一个人内心有话想说,但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说出来。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害怕引起争议、担心得罪他人或者缺乏自信等。欲言又止的人常常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犹豫不决,往往错失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使用场景
- 欲言又止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流时迟疑不决,无法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故事起源
- 《汉书·卫德公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欲言又止的故事。故事中,卫德公被任命为卫国的宰相,他非常忠诚而且聪明。有一次,国王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重要问题,但卫德公一直保持沉默,没有说出自己的观点。会议结束后,国王问卫德公为什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卫德公回答说:“我欲言,又止。”这个故事成为了欲言又止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欲言又止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欲”、“言”、“又”、“止”组成。
例句
- 1. 在会议上,他一直欲言又止,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2. 她在面对困难时总是欲言又止,不敢请求帮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欲言又止这个成语:1. 将欲言又止的四个字分开记忆,将每个字的含义单独记下来,然后再联想起整个成语的意思。2. 创造一个故事或场景来帮助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嘴巴张开了一半,却又停止不说出来。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欲言又止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含而不露”、“藏头露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演讲比赛中欲言又止,没有勇气站在讲台上说话。2. 初中生:她在班级讨论时欲言又止,害怕被同学嘲笑。3. 高中生:面对老师的提问,他欲言又止,因为他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4. 大学生:在团队会议上,他欲言又止,担心自己的建议会被其他人反对。5. 成年人: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常常欲言又止,不敢向朋友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