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张胆
拼音míng mù zhāng dǎn
含义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出处《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典故出处
《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近义词
明火执杖
反义词
鬼鬼祟祟
英文翻译
do evil things open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成语举例:近日京师奔竞之风,是明目张胆,冠冕堂皇做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百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张,不能读作“zhànɡ”。
成语辨形:张,不能写作“仗”。
成语辨析:见“明火执仗”。
成语谜面:大白天打劫
成语故事
唐高宗时有一位大臣名叫韦思谦,做人正直,时常会劝谏皇上,有话就会直说。他考上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应城县令,后来升为监察御史。有一次,他发现中书令(即宰相)褚遂良以很低廉的价钱强行购买邻人田地,正直的韦思迁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势力大,立刻上书举发他。因为证据明确,朝廷不好意思公开庇护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调出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复了中书令的官职。褚遂良便找了理由报复韦思谦,把他贬到外省,当一名县官。有人替韦思谦打抱不平,暗中去慰问韦思谦,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的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合理的事情,当然不肯放过,哪里有时间考虑个人得失呢?大丈夫应该有话就说,明目张胆而不畏强权,致力报效国家,怎么可以庸庸碌碌,只顾着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详细解释
- 明目张胆是由“明目”和“张胆”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明目”指的是眼睛明亮有神,表示人的眼睛看事物清楚明了;“张胆”指的是胆量大,意味着人胆子很大,敢于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态度。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胆子很大,公然无耻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行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毫不顾忌地做坏事、表现出傲慢无礼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批评那些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不对,却还是故意公然地去做的人。
故事起源
- 明目张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故事《明目张胆》。故事讲述了一个贪官污吏明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却仍然公然地行贿受贿,最终被揭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通过明目张胆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做胆大妄为、公然无耻的事情,因为最终都会受到惩罚。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动词
例句
- 1. 他明目张胆地偷了我钱包,还好被我及时发现了。2. 这个人明目张胆地撒谎,完全没有顾忌。3. 她明目张胆地挑衅我,我忍无可忍,终于还是回击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眼睛明亮有神地站在一个高大的山坡上,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要做的事情,完全没有顾忌和顾忌。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胆量和勇气相关的成语,如“胆大包天”、“勇往直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明目张胆地吃了同桌的零食。2. 小学生:他明目张胆地偷了老师的钢笔。3. 初中生:她明目张胆地向同学借了钱却不打算还。4. 高中生:他明目张胆地公开表达了对政府不满的观点。5. 大学生:她明目张胆地在课堂上辩论了自己的观点,引起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