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袍之义
拼音tì páo zhī yì
含义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典故出处
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近义词
绨袍恋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成语举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霞》:“彼行虽贱,而祖德未斩;且与君为故人,亦宜有绨袍之义。”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不忘旧恩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详细解释
- 成语“绨袍之义”源自《史记·孔子世家》中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外行走时,遇到了一个穿着华丽绨袍的人,这个人非常有礼貌地向子路行礼。子路感到非常惊讶,他问这个人为何要向自己行礼。这个人回答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看到你是孔子的学生,所以我要向你行礼。”子路非常感动,认为这个人的行为非常崇高,称之为“绨袍之义”。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赞美他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行为,也可以用于表达对他人尊重和敬意的赞美。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史记·孔子世家》,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外行走时遇到的一个人的真实经历。
成语结构
- 由“绨袍”和“之义”两个词组成,表示对人物的评价或称赞。
例句
- 1. 他的行为举止总是充满了绨袍之义。2. 这位老师为人正直,品行高尚,真是一位具有绨袍之义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绨袍”这个词来记忆,绨袍是一种华丽的服装,和高尚、崇高的品质相符合。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孔子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帮助了我很多,真是个有绨袍之义的人。2. 初中生: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非常公正,真是个有绨袍之义的教师。3. 高中生:他在比赛中输了,但是他非常诚实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种绨袍之义让我非常敬佩。4. 大学生:这位教授不仅在学术上非常出色,而且在生活中也展现了绨袍之义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