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当辙
拼音táng bì dāng zhé
含义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同“螳臂当车”。
出处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斗促织》:“螳臂当辙横,怒蛙致凭轼。”
典故出处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斗促织》:“螳臂当辙横,怒蛙致凭轼。”
近义词
螳臂扼辙、螳螂拒辙
英文翻译
throw straws against the win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同“螳臂当车”。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螳臂是指螳螂的前肢,当辙是指车辙。螳臂当辙比喻力量薄弱的人或事物企图阻止或抵抗强大的对手,结果只能徒劳无功。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抗争或抵抗的行为,表达对于不顾现实的冒险行为的批评。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与刘邦的战争中,力量明显处于劣势。有一次,刘邦派人送给项羽一匹马,项羽得到后,对使者说:“我有千军万马,何需一匹马?”于是他当众将马宰了,表达了他不顾现实情况,坚决抵抗的决心。
成语结构
- 螳臂当辙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例句
- 1. 他虽然力量微弱,却仍然螳臂当辙,坚持反对不公正的政策。2. 这个小国家企图螳臂当辙,与强大的邻国对抗,结果遭到了惨败。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螳螂的前肢和车辙这两个关键词形象地联想起来,想象一个螳螂试图阻止一辆车,但却只能徒劳无功。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力量悬殊、冒险抵抗相关的成语,如“杯水车薪”、“以卵击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明知道自己力量很小,但他还是螳臂当辙地去保护弟弟。2. 初中生:尽管我知道这次行动对我来说很危险,但我还是选择了螳臂当辙。3. 高中生:他们虽然力量薄弱,但仍然螳臂当辙地反抗了不公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