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乐旨
拼音pān wén lè zhǐ
含义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出处《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典故出处
《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成语举例:雅擅潘文乐旨,妙参羊体嵇心。★清·吴伟业《偶成》诗之八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在即将离开尹任时,请潘岳作表。潘岳说:“当得君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的心志。潘岳加以整理,就成名作。当时人评论说:“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详细解释
- 潘文乐旨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得体、文雅,富有乐趣。潘文乐旨强调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味,是对一个人高尚文雅的褒扬。
使用场景
- 潘文乐旨常用于形容人的仪态优雅、举止文雅的场合,比如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表现得体、有教养。也可以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风度。
故事起源
- 潘文乐旨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潘安,潘安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个文人,以其风度翩翩、举止文雅而闻名于世。潘安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味,使他成为了后世人们所推崇的楷模。因此,潘文乐旨成为了形容一个人高尚文雅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潘文乐旨是由“潘”、“文”、“乐”、“旨”四个字组成的,其中,“潘”是人名,“文”表示文雅,“乐”表示乐趣,“旨”表示目的。整个成语的结构非常简洁明了,表达了一个人举止得体、文雅并富有乐趣的含义。
例句
- 1. 她的言谈举止总是潘文乐旨,让人非常喜欢。2. 这位老师教学有方,举止潘文乐旨,深受学生喜爱。
记忆技巧
- 记忆潘文乐旨可以联想到潘安文雅的形象。可以想象潘安穿着文雅的衣服,举止优雅地弹奏乐器,表现出高尚的品味和乐趣。
延伸学习
- 了解潘安的生平和他在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成就,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潘文乐旨的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潘文乐旨,让我很喜欢。2. 初中生:这位同学的举止很潘文乐旨,给人的感觉很好。3. 高中生:他的演讲充满了潘文乐旨的风格,让人印象深刻。4. 大学生:他的写作风格潘文乐旨,很受欢迎。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潘文乐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