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无三尺
拼音mù wú sān chǐ
含义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出处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典故出处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近义词
目无王法
反义词
遵纪守法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成语举例:凌力《少年天子》第四章:“所审受贿、用贿、过付种种事实,目无三尺,若不重加惩处,何以警戒来兹?”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无法无天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目无三尺是一个由“目”、“无”、“三尺”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目”表示眼睛,“无”表示没有,“三尺”表示距离。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眼睛盯得非常专注,不受外界干扰,形容非常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非常专注和全神贯注,不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可以用在夸奖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中非常专注和有耐心。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面对刘邦的追击,他带着几个亲信奔逃,途中遇到了一个农夫。项羽问农夫:“刘邦追得紧吗?”农夫回答:“追得紧,已经追到三尺了。”项羽没有理会农夫的话,继续奔逃。后来,项羽被刘邦追上并被俘。这个故事表达了项羽在逃亡过程中目光短浅,没有看到危险的迫近,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从此,“目无三尺”成为了一个形容眼睛盯得非常专注,不受外界干扰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名词“目”、“无”和名词短语“三尺”组成。
例句
- 1. 他在写作业时目无三尺,完全不会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2. 她在考试时目无三尺,全神贯注地解答每一道题目。3. 这个运动员在比赛中目无三尺,完全专注于自己的表现。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想象项羽在逃亡中没有注意到刘邦的追击,目光短浅。通过将故事情节和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等,来扩展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看书时目无三尺,连外面的游戏声都听不到。2. 初中生:我在比赛中目无三尺,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3. 高中生:他在备考期间目无三尺,每天都专心地复习。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