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拼音qǔ fǎ hū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含义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出处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典故出处
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近义词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英文翻译
Aim high or you'll fall below the averag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成语举例:清·李渔《凰求凤·筹婚》:“古语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要选第一等的才郎,到其间只好得个中平之婿。”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取法乎上,指学习别人的方法;仅得乎中,指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这个成语形容学习能力有限,只能模仿别人,达不到更高的水平。
使用场景
- 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的学习能力受限,只能模仿别人,无法有创造性地学习。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汉代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三》:“秦孝公取法于管仲,孙武,齐桓公,躬耕于藉田,仅得中衡之术。”意思是秦孝公学习管仲、孙武、齐桓公的方法,自己亲自耕种田地,只能达到中等水平的农耕技术。后来,这个故事被引申为学习能力有限,只能模仿别人,无法有更高的创造性。
成语结构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是一个平行句式的结构。
例句
- 1. 他学习能力有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2. 这个学生只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无法有更高的创造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前半部分“取法乎上”理解为“学习别人的方法”,后半部分“仅得乎中”理解为“只能达到中等水平”。通过理解成语的意思和结构,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学习方法和创造力的相关知识,探讨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学习画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2. 初中生:他学习英语,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无法自己创造句子。3. 高中生:这个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无法有更高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