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炎附势
拼音qū yán fù shì
含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出处《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典故出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近义词
曲意逢迎、如蚁附膻
反义词
刚正不阿
英文翻译
be a follower of the rich and powerul <carry favour with the powerful; tuft-hunt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趋:奔走;炎:热,比喻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成语举例: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场:“你也读过诗书,为何不自爱惜,去趋炎附势。”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势,不能读作“sì”。
成语辨形:趋,不能写作“驱”。
成语辨析:趋炎附势和“如蚁附膻”有别:趋炎附势是直陈性的;能用于一群人;也能用于个人;“如蚁附膻”是比喻性的;只适用于一群人。
成语故事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知道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呢?他不久又被贬。
详细解释
- 趋炎附势意味着一个人为了追求权力、地位或者个人利益,不顾道义和原则,投靠权势者,奉承迎合他们。这个成语表示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放弃原则,主动去迎合强者,甘心做强者的马前卒,没有独立的思考和立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奉承迎合权势者的行为。比如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不顾道义和原则,为了谋求提升而主动投靠上级领导的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据说,南朝宋时期,有一个叫顾恺之的文人,他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卿。陈季卿为了追求官位,不顾道义和原则,主动投靠了当时的权臣刘裕。顾恺之为了表达对陈季卿的不满和警示,写了一篇名为《陈季卿赞》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趋炎附势”。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奉承迎合权势者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趋炎附势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趋”是动词,意为追逐;“炎”是名词,意为权势;“附势”是动词短语,意为迎合权势。
例句
- 1. 他为了谋求升职,不择手段地趋炎附势。2. 这个人总是趋炎附势,没有独立的思考和立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追逐着火焰,并且紧紧跟随着火焰,表示他在追逐权势,不择手段地迎合权势者。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特别是权力和权势的运作方式,以及其中的道德观念和原则。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在班级中受到老师的青睐,经常趋炎附势。2. 初中生:为了赢得比赛,他不择手段地趋炎附势,甚至偷看对手的答案。3. 高中生:他为了进入名牌大学,主动投靠了学校的领导,完全是趋炎附势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