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
拼音qǔ ér dài zhī
含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典故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近义词
改朝换代
反义词
一如既往
英文翻译
take the place of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成语举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取而代之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辨形:代,不能写作“待”。
成语谜面:换岗
成语故事
楚国末年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叔项梁学习剑术,项羽却豪言壮语地说要学习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就教他兵法。项梁杀了人,他们逃到吴中,秦始皇东游会稽山路过吴中,项羽远远观望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详细解释
- 取而代之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取”、“而”、“代”和“之”组成。其中,“取”表示取得、获得;“而”表示连接词,表示转折或并列关系;“代”表示代替、替代;“之”表示指示代词,相当于“它”。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将原有的人或事物被新的人或事物所取代。
使用场景
- 取而代之多用于描述事物或人在某种情况下被新的事物或人所取代的情况。可以用于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等。
故事起源
- 取而代之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8年。当时,齐国的宣公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齐国的王位由宣公的弟弟悼公继承。悼公即位后,他的儿子公子重耳非常不满,因为他本来有资格继承王位。于是,公子重耳决定离开齐国,去找一个能够帮助他夺取王位的人。最终,他找到了晋国的重臣范文,范文答应帮助他,并且成功帮助公子重耳夺取了齐国的王位。这个故事成为了“取而代之”的典故。
成语结构
- 主语+取而代之
例句
- 1. 原来的老板因为管理不善,被新的经理取而代之。2. 这个新发明将取而代之传统的制作方法。3. 科技的进步使得许多工作被机器取而代之。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分别记忆,并将其与故事起源联系起来。可以想象公子重耳为了夺取王位而离开齐国,最终成功取而代之悼公成为了新的国王。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取而代之相关的成语,如“一代更比一代强”、“代代相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吃完饭后,取而代之玩具放进箱子里。2. 小学生:我们班上有一个新同学,他取而代之了原来的班长。3. 初中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取而代之了传统的纸质书。4. 高中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而代之自己的竞争对手。5. 大学生: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电子资源取而代之了纸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