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不沾席
拼音xié bù zhān xí
含义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典故出处
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胁不沾席源于《孟子·告子下》:“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胁不沾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依依不舍于心。’”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会以文化修养来交朋友,并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做好事。对于那些品行差劣的人,君子不愿与之为伍,即使是与之共坐一席,也会感到不安和不舒服。
使用场景
- 胁不沾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品行高尚,不与坏人为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拒绝与不良人士交往,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孟子的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曾子告诉孟子,真正的君子会通过文化修养来交朋友,并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做好事。曾子还说,君子会感到不安和不舒服,如果与品行差劣的人共坐一席。这段对话中的“胁不沾席”一词,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成语结构
- 胁不沾席是一个由动词“胁”、“沾”和名词“席”组成的成语。其中,“胁”表示被迫,压迫,“沾”表示接触,“席”表示座位。
例句
- 1. 他是个胁不沾席的人,从不与坏人为伍。2. 这位学者品行高尚,绝对是个胁不沾席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高尚的人,坐在一张干净的座位上,周围都是品行不好的人,但他却不受影响,保持高尚的品质,不与他们为伍。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品行、友谊和交往相关的成语,如“交朋友要慎重”、“知己知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胁不沾席的好同学,从不欺负别人。2. 初中生:作为学生会的一员,我希望我们的团队成员都是胁不沾席的人,能够以身作则。3. 高中生: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总是希望找到胁不沾席的人,与他们一起成长。4. 大学生:高尚的品质是我与他人建立友谊的基础,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是胁不沾席的人。5. 成年人:在职场中,我会选择与那些胁不沾席的同事合作,共同努力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