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牙料嘴
拼音kē yá liào zuǐ
含义多嘴多舌。
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典故出处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近义词
多嘴多舌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多嘴多舌。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多嘴多舌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磕牙料嘴是一个四字成语,由“磕牙”和“料嘴”两个词组成。磕牙指的是咬牙发出的声音,料嘴指的是思考后说话。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在说话之前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不轻易发言的态度。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重要场合或关键时刻,不轻易发表意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发言。适用于各种正式、庄重的场合,如会议、演讲、辩论等。
故事起源
- 关于磕牙料嘴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通过理解成语的组成部分来推测其起源。磕牙料嘴的意思是在说话之前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周全,不轻易发言。这个成语可能源于古代士人的文化习惯,士人注重言行的得体和谨慎,因此在发表言论之前会经过深思熟虑,咬紧牙关,料定嘴巴,避免轻率说话。
成语结构
- 磕牙料嘴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他一向磕牙料嘴,不轻易发表意见。2. 在重要的会议上,领导经常磕牙料嘴,然后才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说话之前,先咬紧牙关,然后再料定嘴巴,表示经过深思熟虑,不轻易发言。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论和思考相关的成语,如“三思而后行”、“深思熟虑”等,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问问题的时候,我会磕牙料嘴,然后再回答。初中生:在班会上,我会磕牙料嘴,再提出自己的建议。高中生:在辩论赛中,我会磕牙料嘴,再陈述自己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