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本就末
拼音qù běn jiù mò
含义指弃农经商。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近义词
去本趋末
反义词
去末归本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弃农经商。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选择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去本就末”源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故去本就末,末亦复归于本矣。”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忽视其本质,那么最终我们会回到本质上去。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只看到事物表面,没有深入思考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略事物本质的行为。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有个画师,他很擅长画花。有一次,楚国的国君听说了他的名声,就请他画一幅画。画师听后很高兴,但国君却说:“我只想要花的样子,不需要花的本质。”画师很生气,他觉得国君只看到了花的表面,而没有欣赏到花的美丽和内涵。于是,他画了一幅花的样子,但没有画花的本质。国君看到后觉得很满意,但其他人却觉得这幅画没有灵魂,没有内涵。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去本就末”来形容只看到事物表面而忽视其本质的行为。
成语结构
- 成语“去本就末”的结构是“去本”和“就末”。其中,“去本”表示忽视本质,“就末”表示只看到表面或末节。
例句
- 1. 他只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末节,而没有去了解它的本质,所以无法解决。2. 这个人只关心别人的外表,从不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是太“去本就末”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画家只画花的样子,不画花的本质”相关联来记忆这个成语。画家只看到花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花的本质,就像是“去本就末”。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见微知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以丰富你的词汇和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只看到了同学的外表,而没有去了解他们的内心,真是太“去本就末”了。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解本质,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不能“去本就末”。3. 高中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注重挖掘作者的用意和深层含义,不能只看到故事的末节,否则就是“去本就末”。4. 大学生:在研究问题时,我们要从根本上去理解,不能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否则会“去本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