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迅雷不及掩耳在词典中的解释
xùnléiyǎněr

迅雷不及掩耳

拼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含义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典故出处

  •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近义词

  • 出其不意

反义词

  • 蜗行牛步

英文翻译

  • as sudden as lightning <extremely sudden and swift>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举例:因此我给他个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出了架的导弹

成语故事

  • 东汉末年,曹操进攻黄河流域的马超和韩遂,把马超打败。马超要求割地求和,曹操不答应,占领渭口后修筑工事后,表面答应议和,暗中养精蓄锐,接着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马超突然袭击,将丝毫没有防范的马超打得大败而逃。

详细解释

  • 迅雷不及掩耳源自《史记·卷八十八·孟子荀卿列传》中的一句话:“迅雷风烈,必变。”后来扩展为“迅雷不及掩耳”,意为雷声传得非常快,连耳朵都来不及掩住。形容事物发生的速度非常之快,人们来不及做出反应。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事物发生的速度极快,人们来不及做出反应或阻止的情况。例如,形容某人的行动迅猛,如迅雷不及掩耳;也可以形容某种灾难或意外事件发生的速度极快,来不及防范。

故事起源

  • 迅雷不及掩耳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史记》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原本是指雷声传得非常快,连耳朵都来不及掩住,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事物发生的速度之快。

成语结构

  • 迅雷不及掩耳是由形容词“迅雷”、“不及”和动词短语“掩耳”组成的。其中,“迅雷”形容事物发生的速度之快,“不及”表示来不及,“掩耳”表示掩住耳朵。

例句

  • 1. 他的动作迅雷不及掩耳,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2. 这个消息像迅雷一样传开了,大家都来不及反应。3. 在他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下,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迅雷不及掩耳”与雷电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雷电在眨眼间闪过,速度之快令人来不及反应,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迅猛如雷”、“如雷贯耳”等,以拓宽对快速行动或传播的形容词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速度像迅雷不及掩耳一样,跑得非常快。2. 初中生:在他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下,对手毫无还手之力。3. 高中生:这个消息像迅雷一样传开了,大家都来不及反应。4. 大学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做到迅雷不及掩耳,及时跟上变化。以上就是关于成语“迅雷不及掩耳”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迅雷不及掩耳成语造句

  • 迅雷不及掩耳造句(精选73条)

    1、随着一声喝令,“客人”向他们出示了证件,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手铐铐牢其中3人……2、这类洪水洪峰出现前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待流量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急促来势,而且洪峰过后水流牵拉力大,堤围崩决事故高发。3、蹑影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