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含义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典故出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近义词
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
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英文翻译
make no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real mean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举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解,不能读作“xiè”。
成语辨形:甚,不能写作“深”。
成语辨析:“甚”不当“甚至”讲。“解”不是“解释”的意思。
成语谜面:约会
成语故事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详细解释
- 不求甚解指的是对事物不深入地了解,只求得到一些片面的、不完整的知识或信息。这种态度常常是因为懒惰或缺乏兴趣而产生的。
使用场景
- 不求甚解通常用来形容对学习或了解某个事物不够认真、不够深入。它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对学习知识不够用心,只是马马虎虎地了解一些表面的内容。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某个事情只是匆匆了解一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故事起源
- 关于不求甚解的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入学习,因此,不求甚解被视为一种不良的学习态度。
成语结构
- 不求甚解由四个汉字组成,每个字的意义是:不,求,甚,解。这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例句
- 1. 他对这门课只是不求甚解地听了一下,所以考试成绩很差。2. 这本书太难了,我只好不求甚解地读了一遍,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意思。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不求甚解拆分为“不”、“求”、“甚”、“解”四个部分来记忆。同时,可以将其与一个懒散的学生形象联系在一起,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例句和故事来加深对不求甚解成语的理解。也可以学习其他与学习态度相关的成语,如“半途而废”、“三心二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这本书不求甚解,只是看了一点点。2. 初中生:他对这个问题不求甚解,只是听了一下别人的解释。3. 高中生:我对这个理论不求甚解,只是大致了解了一下。4. 大学生:他对这个课题不求甚解,只是浏览了一下相关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