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明心见性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xīnjiànxìng

明心见性

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含义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典故出处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成语举例:林语堂《论买东西》:“宋儒喜欢讲明心见性,以庄以诚求之,要除去物欲之蔽。”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明心见性是佛教用语,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哲学观念。明心意味着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而见性则是指认识自己的本性,超越表面的现象,进入真实和深层的自我认知。这个成语强调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内心,人们能够看到真实的自我,从而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使用场景

  • 明心见性常用于讲解佛教思想,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修行中的心路历程。此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自己,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故事起源

  • 明心见性一词最早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在这本经典中,佛陀教导弟子要通过观察自己的心智,超越表面的现象,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成语结构

  • 明心见性是由两个成语组合而成。明心意味着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明指清晰、明确之意;心指内心、心智;见性则是指认识自己的本性,见指认识、觉悟之意,性指本性、本质。

例句

  • 1. 通过冥想和思考,他终于明心见性,找到了内心的平静。2. 只有明心见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3.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明心见性的过程,通过观照自己的内心,我们能够超越痛苦和困扰。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明心见性与“看清自己的内心,认识真实的自我”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此外,可以将成语拆分为明心和见性,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再结合起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佛教思想和心灵觉醒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了解更多关于明心见性的相关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能够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2. 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我明心见性,意识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需要明心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4. 大学生:大学期间,我希望能够明心见性,认清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5. 成年人:在职场上,明心见性对于提升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拆字解意

明心见性成语造句

  • 明心见性造句(精选19条)

    1、洞真,通玄达妙,明心见性;洞玄,穷极变化,通天彻地;洞神,普度众生,功德入圣。2、二禅相同之处,皆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3、没有狂歌当哭的勇气,却在倒地时明心见性,瞥见万里风沙之上,有人沉腕拨镫,疾书一行字:“相忘于江湖”。4、自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