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突西子
拼音táng tū xī zǐ
含义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近义词
唐突西施
英文翻译
insult a beauty with the picture of an ugly woma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贬低了美的。
成语举例:前书可谓刻画无盐,唐突西子矣。(清 恽敬《与李汀洲》)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亵渎比自己强的人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详细解释
- 唐突西子这个成语源于唐代的故事。相传,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名叫李薄命的人,他常常因为言辞粗鲁、行为无礼而得罪他人。一次,他无意中冒犯了一位西域公主,公主非常生气,向皇帝告状。皇帝对此很生气,认为李薄命的行为太过唐突,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使用场景
- 唐突西子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举止言谈粗鲁无礼,毫无顾忌地冒犯他人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
故事起源
- 唐突西子的故事起源于唐代,具体的故事情节已经不太清楚,但成语的意义得以保留并广为流传。
成语结构
- 唐突西子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每个字的意义是:唐-唐朝,突-突然,西-西域,子-公主。结合起来,形成了指责人行为粗鲁无礼的意义。
例句
- 1. 他唐突西子,完全没有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心上。2. 这个人的言辞举止总是唐突西子,很容易得罪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唐突西子”这个成语与唐朝、突然、西域、公主等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与礼仪和文化相关的成语,例如“慢条斯理”、“彬彬有礼”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唐突西子,把同学的东西抢走了。2. 初中生:他唐突西子,对老师说了很不礼貌的话。3. 高中生:他唐突西子,公开批评了领导的决策。4. 大学生:他唐突西子,在会议上打断了别人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