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鸿遍野
拼音āi hóng biàn yě
含义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典故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近义词
啼饥号寒、饿蜉载道、民不聊生
反义词
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英文翻译
Starving people fill the lan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成语举例: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贬义,形容无家可归景象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遍,不能读作“piàn”。
成语辨形:哀,不能写作“衷”或“衰”;鸿,不能写作“洪”。
成语谜面:满地燕悲鸣
成语故事
西周时期,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对内残酷剥削,疯狂敛财,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派卫巫监督百姓的言行,搞得人心惶惶。愤怒的人们起来反抗,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即位,他带领卿士巡访城郊,见到到处都是“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的惨状。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的“哀鸿”指的是哀伤的声音,而“遍野”表示遍布整个大地。哀鸿遍野形容悲痛之声在各处传播,意味着灾难、苦难无处不在,人们普遍受到困扰和痛苦。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战争、灾难等大规模的痛苦和悲伤。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幸和痛苦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鲁仲连列传》。故事中,鲁仲连是鲁国的一位贤臣,他在齐国任职期间,见到了齐国内外的困苦和灾难,感叹之余写下了“哀鸿遍野”这个诗句,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成语结构
- 主要由四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在战争中,哀鸿遍野的声音让人心痛不已。2. 这个国家的贫困现象已经达到了哀鸿遍野的程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将“哀鸿”联想为悲伤的鸿雁,而“遍野”则表示遍布整个大地。想象鸿雁在空中哀鸣,声音传遍整个大地,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灾难和苦难,了解如何避免和减轻灾难的发生。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战争中,哀鸿遍野的声音让人们都感到害怕。2. 初中生:这个国家的贫困问题已经达到了哀鸿遍野的地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现状。3. 高中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哀鸿遍野的场景屡见不鲜,人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