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诸葛亮
拼音shì hòu zhū gé liàng
含义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出处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典故出处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二章:“不是我事后诸葛亮,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我们不拉出去,郭忠还可以存在,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
近义词
放马后炮
英文翻译
a Monday morning quarterback <be wise behind; prohphsy after the even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成语举例:〖示例〗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 ★马南邨《燕山夜话 三种诸葛亮》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放马后炮的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谜面:孔明来晚了
详细解释
- 事后诸葛亮是一个由三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分别是“事后”、“诸葛”和“亮”。其中,“事后”表示事情发生之后;“诸葛”指的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被誉为智谋过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亮”是诸葛亮的字。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事情发生后,有些人能够像诸葛亮一样,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所在,提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方案。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在事情发生时没有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人,却在事情发生后自以为聪明地指点别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三国演义》。故事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在蜀地建立了蜀国,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丞相,成为了蜀国的最高军事和政治领导者。诸葛亮以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策略,成功地帮助蜀国抵御了强大的敌人。事后,有些人在回忆诸葛亮的智谋时,用“事后诸葛亮”来形容那些事情发生后才能清楚认识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人。
成语结构
- 事后 + 诸葛 + 亮
例句
- 1. 他总是事后诸葛亮,对于事情的判断总是迟钝。2. 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在事情发生时就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事后诸葛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事后诸葛亮”与诸葛亮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诸葛亮在事情发生后,站在高山之巅,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成为事后诸葛亮,我要在考试前就做好准备。2. 初中生:我们班上有些同学总是事后诸葛亮,他们从来不参与讨论,但是事后总是会说自己有更好的解决方案。3. 高中生:我希望能够成为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能够在事情发生时就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大学生:作为一个学生领导,我不能事后诸葛亮,我要在事情发生时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