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含义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典故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近义词
礼贤下士
反义词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英文翻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成语举例: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元 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庐,不能写作“芦”。
成语谜面:刘备请孔明
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详细解释
-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连续三次上山拜访茅庐,才最终请到了他。这个成语形容人才难得,为了请一个人而不厌其烦地多次去拜访。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为了请一个人才而不厌其烦地多次去拜访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某个目标或事物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
故事起源
- 故事源自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寻找人才的过程中听闻了诸葛亮的名声,决定上山拜访他。刘备连续三次上山,每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只能在茅庐外等候。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和诚意所打动,出山相见,并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
成语结构
- 三顾茅庐
例句
- 1. 他为了请来这位顶尖科学家,三顾茅庐,终于成功了。2. 这位企业家为了挖掘这位天才设计师,三顾茅庐,最终成功地邀请到了他。3.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三顾茅庐,不断努力,终于成功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三顾茅庐”拆解成“三顾”和“茅庐”两个部分进行记忆。可以想象刘备为了请诸葛亮而进行了三次拜访,不断向茅庐发出邀请。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可以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以及其他与刘备和诸葛亮相关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为了邀请小明参加我的生日派对,三顾茅庐,终于成功了。2. 初中生:为了请来这位著名画家,学校校长三顾茅庐,最终成功地邀请到了他来给我们举办画展。3. 高中生:我为了争取这个奖学金,三顾茅庐,不断努力,最终成功地获得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