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
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
含义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典故出处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近义词
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反义词
推三阻四、临阵脱逃
英文翻译
not dedin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成语举例: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当仁不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当,不能读作“妥当”的“dànɡ”;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谜面:不拒绝好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施行仁政,为人要有仁义,孔子回答学生子张说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五点就做到了仁。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敏,没有苛刻之心叫惠。为人应该当仁不让。
详细解释
- 当仁不让是指面对众人中的争议或权益争夺,主动放弃自己的权益,将其让给他人,表示不争不抢,表达出一种谦让、宽容和礼让的精神。这个成语中的“当仁”指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让”指不争夺、不争抢。
使用场景
- 当仁不让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争议或争夺时,不争不抢,主动让给他人,表现出谦让、宽容和礼让的品质。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团队合作、工作竞争或争议中,能够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团结合作的目的。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张丞相列传》中的一个故事。当时,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派张良去拜访刘邦的盟友韩信,并希望韩信放弃自己的职位,让给张良。但是韩信不仅没有放弃,还拒绝了张良的请求,表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人选。后来,张良回到刘邦那里,告诉了他这件事情,刘邦听后非常佩服韩信的正直和坚持,因此用“当仁不让”来形容韩信的品质。
成语结构
- 当仁不让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当”、“仁”、“不”、“让”分别表示“承担责任”、“仁爱”、“不”、“让出”。
例句
- 1. 在竞选班长的过程中,小明当仁不让,主动退出,将班长的位置让给了小红。2. 在团队合作中,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当仁不让,共同完成了项目任务。3. 面对争议,他总是当仁不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让。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当仁不让”记忆为“当然要仁爱,不让给别人”。通过这种记忆方式,可以将成语的意义和结构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谦让、宽容和礼让相关的成语,如“宽以待人”、“和而不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游戏中,小明当仁不让,把自己的糖果分享给了其他同学。2. 初中生:面对班级的争议,小红当仁不让,主动承担起调解的责任。3. 高中生:在团队合作中,他当仁不让,主动放弃自己的建议,接受了其他同学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