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质而不野在词典中的解释
zhìér

质而不野

拼音zhì ér bù yě

含义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出处《后汉书·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典故出处

  • 《后汉书·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近义词

  • 质而不俚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质而不野是由《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的“质而不野,民犹贞焉”演变而来的。质,指品质高尚;不野,指不随意放纵。成语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高尚品质和自律的精神。

使用场景

  • 质而不野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和自律的行为,不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品质高尚,也可以用来劝勉他人保持良好的行为准则。

故事起源

  • 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当时,鲁国公子无野在公众场合放纵自己的行为,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孔子见状,用“质而不野,民犹贞焉”来形容无野的行为是不合适的。这个故事中的“质而不野”成为了后来形容高尚品质和自律的成语。

成语结构

  • Subject + 质而不野

例句

  • 1. 他一直保持着质而不野的行为准则。2. 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是质而不野的人,非常值得信赖。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质而不野”与“高尚品质”和“自律”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山上,保持着质朴的品质,不被外界的野性所影响。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自律”、“高尚品质”等。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孔子和《左传》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的起源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质而不野的好学生。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要带头做好榜样,保持质而不野的行为。3. 高中生:在面对诱惑时,我们应该保持质而不野的品质,坚守自己的原则。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质而不野”这个成语。

拆字解意

质而不野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