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
含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典故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近义词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成语举例:〖示例〗这真叫做‘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若是倪善继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将家私平等分析,这千两黄金,弟兄大家该五百两,怎到得滕大尹之手? ★《古今小说 滕大尹鬼断家私》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详细解释
- 鹬和蚌是海滩上的两种生物,它们相互争斗的时候,渔人就能够得到利益。这个成语比喻两个势力相持不下,最终第三者得到利益。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两个对立势力相互争斗而导致第三方获益的情况,可以用于形容商业竞争、政治斗争等场景。
故事起源
- 据说,古代有一种鹬鸟和蚌贝都喜欢吃蛤蜊。一天,一只鹬和一只蚌同时找到了一颗大蛤蜊,它们争夺不下。最后,一个渔夫看到了它们的争斗,趁机捕捉了它们,最终得到了蛤蜊的好处。这个故事就是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鹬蚌相持”和“渔人得利”两个部分组成,前者是描述两个势力相互争斗的情景,后者是描述第三者得到利益的结果。
例句
- 1. 在这场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鹬蚌相持,最终小公司倒闭,大公司渔人得利。2. 政治斗争中,两个党派鹬蚌相持,最终导致第三个政党的崛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两只鹬和蚌在争斗的场景,然后有一个渔人得到利益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夹在中间”,“坐收渔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两只小鸟争抢食物,最后被猫抓走了,真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2. 初中生:两个班级在篮球比赛中争得难分难解,最后另一个班级赢了,真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3. 高中生:两个政党在选举中争斗不休,最后一个新兴政党取得了胜利,真是鹬蚌相持,渔人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