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割地称臣在词典中的解释
chēngchén

割地称臣

拼音gē dì chēng chén

含义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典故出处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近义词

  • 割地求和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成语举例:割地称臣的做法是十分不明智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投降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割地称臣是一个描述两国之间战争结果的成语。它表示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失败,不得不割让部分领土给对方,并接受对方的统治。这一成语强调了战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屈服和妥协。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国际关系、战争胜败等情境。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战败,并因此失去一部分领土和主权。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在某种竞争或争斗中失败,并丧失了原本的尊严和权威。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战争事件。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在这个条约中,清朝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接受英国的统治。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割地称臣的象征,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割地称臣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含义,但只有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这个特定的意义。

例句

  • 1. 在那场战争中,我们国家被迫割地称臣,损失了大片领土。2. 这个国家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在战争中割地称臣,失去了很多权力和资源。

记忆技巧

  • 记忆这个成语可以使用联想的方法。你可以想象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被迫割让领土,并向对方称臣,接受对方的统治。这个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感兴趣,你可以学习更多关于割地称臣的历史事件和相关的成语。你还可以研究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割席分坐”、“割席断交”等,以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中国在某些战争中被迫割地称臣。2. 初中生:战争中,一个国家的失败可能导致割地称臣的结果。3. 高中生:割地称臣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战争、领土和主权等问题。

拆字解意

割地称臣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