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其辞
拼音hán hú qí cí
含义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典故出处
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近义词
闪烁其辞
反义词
单刀直入、心直口快、开门见山
英文翻译
talk ambiguously; in vague term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成语举例: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辞,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沙汀《短篇小说集 后记》)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话说得不清不楚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糊,不能读作“hū”。
成语辨形:糊,不能写作“瑚”。
成语辨析:含糊其辞和“闪烁其辞”;都有说话“不清楚、不明确”的意思。但含糊其辞着重在说得含糊不明确;“闪烁其辞”着重在说话遮掩;不正面回答。
成语谜面:不明而告别
歇后语:大舌头读报;没牙佬念文章
详细解释
- 含糊其辞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含糊”意味着模糊、不明确,“其辞”表示言辞、说话的方式。这个成语指的是在表达意见、回答问题或陈述观点时,故意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不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直接回答或表态。
使用场景
- 含糊其辞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那些在重要问题上回避直接回答、敷衍塞责或模棱两可的人。例如,政治家、公务员、商人或其他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们在回答敏感问题或面对媒体采访时的措辞方式。
故事起源
- 关于含糊其辞的具体起源尚无确切记载。然而,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中。在古代,一些统治者和官员可能会使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回避责任或避免直接回答问题。这个成语因此被形象地用来描述这种行为。
成语结构
- 含糊其辞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含糊”和“其辞”两个词组成。其中,“含糊”是形容词,表示模糊、不明确,“其辞”是名词,表示言辞、说话的方式。
例句
- 1. 他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含糊其辞,让人摸不清他的真实意图。2. 政府官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含糊其辞,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记忆技巧
- 要记住含糊其辞这个成语,可以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分别记忆。含糊可以理解为模糊、不明确的意思,其辞可以理解为言辞、说话的方式。通过理解每个部分的意思并结合起来,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含糊其辞相关的成语,如“模棱两可”、“言不由衷”等。这些成语都与言辞、表达方式有关,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喜欢吃什么水果,我含糊其辞地回答说“都喜欢”。2. 初中生:当被问及是否参加学校活动时,他含糊其辞地说“可能会考虑一下”。3. 高中生:面试官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他含糊其辞地回答说“因为我对这个领域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