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含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典故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近义词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反义词
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英文翻译
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acntain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成语举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愚,不能读作“yū”。
成语辨形:愚,不能写作“禹”。
成语谜面:最大的意志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详细解释
-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愚公是一个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巨大的山,一座是北山,一座是南山。这两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使他们的生活非常不便。愚公决心要把这两座山搬走,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努力。虽然有人嘲笑他的愚蠢,但愚公不放弃,坚持不懈地每天挖土运石,慢慢地移走山上的土石,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上天的赏识,上天派来两位神仙将山搬走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使用场景
-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它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鼓励别人坚持下去,激励自己面对困难勇往直前。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用愚公移山来鼓励自己和同事们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故事起源
-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列子》一书中,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列子。这个故事后来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被人们引用并演绎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由“愚公”、“移”和“山”三个词组成,其中“愚公”表示一个愚蠢的老人,但也象征着坚定的意志和毅力;“移”表示移动、搬动的意思;“山”表示山脉、困难的意思。
例句
- 1. 他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 面对困难,我们要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总会有成功的一天。3.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往直前。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愚公移山”与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愚公努力搬山的场景,这样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寓言故事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的寓言故事,比如《狐假虎威》、《劝学》等,它们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要像愚公一样努力学习,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2. 小学生:我要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习乐器,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3. 初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要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取得好成绩。4. 高中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像愚公一样,毅然决然地努力奋斗,不畏艰难。5.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竞争,我们要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找工作,不放弃任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