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粮坐甲
拼音guǒ liáng zuò jiǎ
含义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出处《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典故出处
《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成语举例:清·陆黻恩《读秋水斋诗·拟工部诸将》:“裹粮坐甲成何事,谁为临淮恕逗留。”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裹粮坐甲”来源于中国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常常需要长时间地在战场上作战,而食物供应并不稳定。为了确保自己在战争中不会因为食物短缺而影响作战能力,士兵们会将粮食裹在盔甲里,以备不时之需。因此,成语“裹粮坐甲”意味着在面临困难或挑战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使用场景
- 成语“裹粮坐甲”常用于形容在面临重大挑战或困难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确保能够应对各种情况。可以用于军事、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
故事起源
- 据说,成语“裹粮坐甲”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当时,齐国的将领田忌和赵国的将领孙膑进行军事对抗。田忌深知孙膑的军事才能,为了应对他的战术,田忌在战前让士兵们将粮食裹在盔甲里,以确保战士们在长时间作战时不会因为食物短缺而影响战斗力。最终,田忌采取了巧妙的战术,战胜了孙膑,成为了战争的胜利者。从此以后,人们用“裹粮坐甲”来形容在面临困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
成语结构
- 裹粮坐甲的结构是“裹粮”+“坐甲”,其中“裹粮”指把粮食裹在盔甲里,而“坐甲”指士兵穿戴着盔甲。
例句
- 1. 在考试前,我会提前复习,裹粮坐甲,以确保能够取得好成绩。2. 在公司面临困难时,我们要裹粮坐甲,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裹粮坐甲”与战士们在战争时把粮食裹在盔甲里的场景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士兵们在战场上坐下来吃着裹在盔甲里的粮食,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战争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战争的战术和策略,以及其他与战争相关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明天要参加比赛,我要裹粮坐甲,准备好所有的比赛道具。2. 初中生:期末考试要来了,我要裹粮坐甲,好好复习,争取取得好成绩。3. 高中生:高考就要到了,我要裹粮坐甲,全力备战,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