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暴自弃
拼音zì bào zì qì
含义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处《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典故出处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近义词
妄自菲薄、自惭形秽
反义词
自强不息、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英文翻译
aband on oneself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成语举例:读书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可是那些工人却多么坚强呵,多么勇敢呵!(欧阳山《苦斗》五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暴,不能写作“爆”。
成语辨析:自暴自弃与“妄自菲薄”有别:自暴自弃侧重于形容行动表现;“妄自菲薄”侧重于形容精神状态。
成语谜面:最没有信心的人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教导他的学生不要做自暴自弃的人,学生不明白。孟子解释道自暴就是说话不遵守礼义,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就是心里想的不是仁义,自己抛弃自己。仁是最安适的住宅,义是最正确的道路,一切都得按仁义来办。
详细解释
- 自暴自弃是一个贬义词语,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加掩饰地暴露出来,并且因此而放弃努力,不再追求进步。这个词语强调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消极态度和自我放弃的心理。
使用场景
- 自暴自弃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因为缺乏勇气和毅力而选择放弃努力,不再追求成功。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对困难毫无抵抗能力,轻易放弃的人。
故事起源
- 自暴自弃的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所著的《明夷待访录》一书中。书中记载了一个叫做桓宽的人,他因为害怕挫折和失败,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敢正视,最终放弃了努力,过上了颓废的生活。这个故事成为了自暴自弃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自暴自弃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构成,表达了一个人自我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放弃自己的意思。
例句
- 1. 他在面对困难时总是自暴自弃,从不尝试克服。2. 别自暴自弃了,只要努力,你一定能够成功的。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他自己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放弃自己。这个画面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自暴自弃相关的成语,例如“自甘堕落”、“自乱阵脚”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考试没考好,就自暴自弃地说自己一辈子都学不好了。2. 初中生:她在面对挫折时从不自暴自弃,总是勇敢地面对困难。3. 高中生:他在面对高考失败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备战下一次考试。4. 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多次遭遇失败,但从不自暴自弃,一直坚持努力。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