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割席
拼音guǎn níng gē xí
含义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近义词
割席分座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成语举例:像那种不仁不义的朋友,早该“管宁割席,一刀两断。”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汉朝末年,读书人管宁与华歆从小在一起读书,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两人性格不一样,管宁读书刻苦,不贪慕富贵,华歆行事浮躁,羡慕荣华富贵,渐渐地管宁厌恶他,就把两人共坐的席子割成两半,分席而坐,从此两人断绝交情。
详细解释
- 管宁割席是由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主人公管仲和鲁国君主公子纠的故事演化而来。管仲是鲁国的大臣,公子纠是鲁国的君主。一天,管仲因为公子纠的不当行为感到愤怒,于是将自己坐着的席子割掉一半,表示与公子纠断绝关系。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成语管宁割席,用来形容断绝与旧友的关系,不再来往。
使用场景
- 管宁割席可以用于形容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决定断绝与旧友的关系。例如,当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或背叛时,可以使用管宁割席来形容其中一方决定不再与对方来往。
故事起源
- 管宁割席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讲述了管仲与公子纠之间的冲突以及管仲决定断绝与公子纠关系的情节。
成语结构
- 管宁割席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管”、“宁”、“割”、“席”。
例句
- 1. 他们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决定管宁割席,不再联系。2. 他们之间的友谊因为一次误会而破裂,彼此都选择了管宁割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成语的每个字拆开来记忆。例如,“管”字可以联想到管仲,他是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宁”字可以联想到“宁愿”,表示坚决的态度;“割”字可以联想到割断;“席”字可以联想到座位。通过将每个字的意义和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地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管仲的故事以及其他与断交、断绝关系相关的成语,如“断交绝交”、“绝交”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争吵,我决定管宁割席,不再和他做朋友。2. 初中生:他背叛了我的信任,我决定管宁割席,不再和他交往。3. 高中生:我们之间的友谊因为一次大的误会而破裂,我们决定管宁割席,不再联络。4. 大学生及以上: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我决定管宁割席,不再与他有任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