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然起敬
拼音sù rán qǐ jìng
含义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近义词
奉若神明、肃然生敬
反义词
漠然置之、恨之入骨
英文翻译
arouse admiratio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成语举例:衍举眼观看仲连,神清骨爽,飘飘乎有神仙之度,不觉肃然起敬。(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然,不能读作“yán”。
成语辨形:敬,不能写作“静”。
成语谜面:鲁子
详细解释
- 肃然起敬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物产生深深的敬畏和敬重之情。这种敬畏和敬重往往来自于对对方的品德、能力或成就的高度认可,使人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敬仰之情。
使用场景
- 肃然起敬常常用来形容对于伟大人物、高尚品德、卓越成就等的敬重之情。它可以用于表达对老师、领导、先辈、英雄、伟人等的敬仰;也可以用于表达对艺术作品、文化传统、伟大事迹等的敬重。
故事起源
- 肃然起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故事中,有一个年轻人在街上看到一个老者,老者身上穿着朴素,但举止间透露出一种威严和高贵的气质。年轻人对老者顿时产生了敬畏之情,心生敬仰之情,内心肃然起敬。
成语结构
- 肃然起敬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肃然是形容词,起敬是动词短语。
例句
- 1. 看到那位伟大的科学家,我肃然起敬,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2. 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对他深表敬意。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肃然起敬”拆分为两个部分记忆。肃然表示庄重、严肃的意思,起敬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产生敬意。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庄重肃穆的场景中,面对着令人敬畏的人或事物,内心产生敬意。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名人传记、文化经典等来深入了解肃然起敬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更多的例子,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看到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肃然起敬地站起来。2. 初中生:我对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付出肃然起敬,决定更加努力学习。3. 高中生:面对那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肃然起敬,心生崇拜之情。4. 大学生:在领导的指导下,我们肃然起敬,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