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公才公望在词典中的解释
gōngcáigōngwàng

公才公望

拼音gōng cái gōng wàng

含义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典故出处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成语举例:公才公望当黑头,姓名指顾书金瓯。(清 沈曾植《陈庸庵尚书水流云在图册》诗)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南朝时期,梁国的王暕年幼时,父亲在齐国作太尉,太尉相当于三公、宰相等位。一次王家宴客时,来的客人见了王暕就对其父亲说:“公才公望在这孩子身上又看到了。”后来,王暕成年时也作了大官。

详细解释

  • 公才公望是由“公”和“才”组成的成语。其中,“公”指公正、公平的品德,而“才”则指人的才能和能力。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既有道德品质,又有出众的才能,因此备受大家的期望和推崇。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并且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敬和崇拜。可以用来形容一位公正廉明的法官、一位有道德情操的政治家、一位聪明才智的科学家等等。

故事起源

  • 公才公望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敦传》中,原文是:“王敦公才公望,兼隆先贤。”这句话赞扬了王敦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卓越的才能,并且备受人们的期望和推崇。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华出众,真是一个公才公望的人。2. 她是一位公才公望的校长,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3. 这位科学家公才公望,被誉为国际上的研究权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关联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将“公”字与“公正”、“公平”联系起来,将“才”字与“才能”、“才华”联系起来,再将“公才公望”与“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可以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书籍,参加成语比赛或者使用成语学习APP等方式来扩展你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要做一个公才公望的好学生,要诚实守信,努力学习。2. 初中生:我们班的班长是个公才公望的人,他不仅成绩优秀,还热心帮助同学。3. 高中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公才公望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公才公望的品质,为将来的社会做好准备。

拆字解意

公才公望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