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施仁
拼音fǎ wài shī rén
含义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典故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近义词
从宽发落、法外施恩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成语举例: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宽大处理罪犯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法外施仁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法外”指的是超出法律规定之外,“施仁”表示施行仁慈、宽容、怜悯之举。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法律规定之外,对他人表现出仁慈、宽容和怜悯的行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法官、执法者或其他有权力的人,在特定情况下对罪犯或违法者施以宽大处理,不依循法律严惩,而是表现出仁慈和宽容的态度。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在面对他人犯错或犯法时,选择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则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曹操的权臣,他是魏国的首领。曹操有一次追击敌人,发现了一位敌将的母亲。曹操知道这位敌将的母亲因为儿子参与反抗而非常担心,于是他决定放过这位敌将,以示对母亲的仁慈。这个故事成了后来“法外施仁”的典故。
成语结构
- 成语“法外施仁”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法外”是修饰词,表示在法律规定之外,“施仁”是动词短语,表示施行仁慈、宽容、怜悯之举。
例句
- 1.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选择了法外施仁,对犯人表示宽大处理。2. 尽管他犯了错,但是老师还是选择了法外施仁,给予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记忆技巧
- 要记住成语“法外施仁”,可以将其拆分为“法外”和“施仁”两部分记忆。通过想象一个法官在法庭上超越法律规定,对被告人施以仁慈和宽容的场景,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仁慈、宽容等主题相关的成语,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宽以待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考试时选择法外施仁,给予我们更多的时间完成试卷。2. 初中生:作为班长,我应该对同学们的错误要有法外施仁的态度,帮助他们改正。3. 高中生: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校长应该权衡利弊,有时需要法外施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