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后无凭
拼音kǒng hòu wú píng
含义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典故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
近义词
空口无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成语举例:我们恐后无凭,还是签订正式的合同吧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用于文书,与“立此存照”连用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指恐怕事后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或证明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形容言辞不实或缺乏证据的情况。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讨论争论、辩论或法律案件中,用于指责对方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或指控。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五蠹》:“凡人之欲以行其志者,必先明其志。明其志者,必先著之以言。著之以言者,必先著之以文。著之以文者,必先著之以法。著之以法者,必先著之以信。人莫不欲信,信无恐后无凭。”意思是人们在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必须先明确表达出来,然后以文字记录下来,再通过法律规定来实现。而人们之所以愿意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是有信誉和约束力的,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保证法律的执行。因此,人们都希望能够相信他人的言行,否则就会担心事后无法提供证据。
成语结构
- 恐后无凭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恐后”表示“担心事后”,“无凭”表示“没有证据”。
例句
- 1. 在辩论中,他一直强调恐后无凭,要求对方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2. 他的指控毫无根据,完全是恐后无凭的。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拆分为“恐后”和“无凭”两部分记忆。恐后可以理解为担心事后,无凭表示没有证据。可以通过想象在辩论中,一方担心事后无法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担心我的作业恐后无凭,所以每次都会把完成的作业放在书包里。2. 初中生:老师说我们的答案恐后无凭,要求我们提供实验数据来支持我们的结论。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他的观点缺乏证据支持,完全是恐后无凭的。4. 大学生:在法庭上,律师要求对方提供确凿的证据,否则就是恐后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