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同盟
拼音gōng shǒu tóng méng
含义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典故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英文翻译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lliance <pact to shield each oth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
成语举例:战国时期,六国订立攻守同盟,联合抗秦。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同伙间的串通合作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攻守同盟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攻”和“守”两个动词组成,意为攻击和守备之间的同盟。该成语强调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或竞争对手时,攻方和守方能够相互合作,形成一种团结的力量。这种同盟关系旨在共同对抗敌人或竞争对手,实现共同的目标。
使用场景
- 攻守同盟常用于形容在各种竞争环境中,不同方面的个体或团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其他竞争对手。例如,在商业竞争中,两个竞争对手可能会因为有共同的利益而选择合作,形成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其他竞争对手。此外,攻守同盟也可以用于描述军事战争中的情况,指不同军队或国家在面对共同敌人时,通过合作攻击和守备,共同保卫自己的利益。
故事起源
- 攻守同盟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特定的故事,但它与中国古代战争和竞争的背景有关。在古代战争中,攻击和守备是两个战略要素,而攻守同盟则是在特定情况下,攻方和守方为了共同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一种策略。该成语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法和竞技场上。
成语结构
- 攻守同盟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攻”和“守”。其中,“攻”表示攻击、进攻,而“守”表示守备、防守。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表示攻击和守备之间的同盟关系。
例句
- 1. 在这次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建立了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其他竞争对手。2. 在这场足球比赛中,两支球队组成了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对方的进攻。3. 在这次政治选举中,不同的政党之间建立了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其他政治势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攻守同盟这个成语:1. 将“攻”和“守”这两个字形象化,想象攻击的一方和守备的一方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联合在一起,形成攻守同盟。2. 将该成语与实际生活中的团队合作场景联系起来,想象不同的个体或团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联合起来,形成攻守同盟,共同对抗竞争对手。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攻守同盟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团结一致”、“合作共赢”等。了解这些相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攻守同盟的概念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游戏中组成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其他队伍的进攻。2. 初中生:为了赢得比赛,我们和对方队伍建立了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其他竞争对手。3. 高中生:在这次学术竞赛中,我们和另一支学校的队伍建立了攻守同盟,共同对抗其他参赛者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