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声色
拼音bù dòng shēng sè
含义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典故出处
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近义词
不露声色、无动于衷、泰然自若
反义词
不知所措、失魂落魄、手足无措
英文翻译
maintain one's composur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成语举例: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不改变声色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辨形:声,不能写作“生”。
成语辨析:(一)不动声色和“不露声色”意思基本相同。但不动声色偏重指外部表情;形容态度镇定;情绪冷静;“不露声色”偏重指在喜怒情况下能控制思想感情不使其外露。(二)不动声色和“无动于衷”;都有不为外界所动的意思。但不动声色多用于形容态度镇定、冷静;“无动于衷”还可以形容心肠硬、冷酷或意志坚定。
成语谜面:默默打坐
详细解释
- 不动声色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不动”表示不动作、不改变,而“声色”则指声音和表情。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人在外表上保持平静,不流露出内心所想或所感的样子。它强调了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应该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
使用场景
- 不动声色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危险或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例如,在面试时,一个能够不动声色地回答问题,展现自信和冷静的求职者通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不动声色也可以用来形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一个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的人。
故事起源
- 不动声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二十二年》的文字记载中。故事中,晋国的一个官员忽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但他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激动或紧张的样子,仍然保持着平静的态度。这个官员的冷静和沉着给了人们很大的震撼,因此后来形成了“不动声色”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成语“不动声色”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不动”是动词短语,“声色”是名词短语。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面对困难,他总是能够保持不动声色。2. 老师在批评他的时候,他也能够不动声色地接受并改正错误。3.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那些能够保持不动声色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不动声色”与保持平静、不流露出内心所想或所感的意思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尝试将这个成语与一个平静的湖面相联想,湖面上没有任何声音或波动,代表着人们保持冷静、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的状态。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情绪和表情相关的成语,例如“面不改色”、“言必称是”等等。通过学习这些成语,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特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面对考试,他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所有的问题。初中生:在比赛中,他不动声色地承受了压力,最终获得了冠军。高中生:虽然他的家庭遇到了困难,但他仍然能够保持不动声色地面对一切。希望这个关于“不动声色”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