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溺扶危
拼音zhěng nì fú wēi
含义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难。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难中的人或国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济困”。
出处《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典故出处
《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近义词
拯危扶溺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难。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难中的人或国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济困”。
成语举例:金·马钰《战掉丑奴儿》词:“风刀雪箭三冬苦,当恤贫儿,身上无衣……人人正好修功德,当起慈悲,拯溺扶危。”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拯溺扶危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拯溺”和“扶危”两个词组成。拯溺指的是救助溺水者,扶危指的是帮助陷入危险境地的人。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拯救和帮助那些处于危险境地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积极向上的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工作场合、教育环境等各种场景中,表达对他人困境的关注和帮助之意。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位叫孟母的母亲,她非常重视教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但是,她所在的地方非常贫困,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于是,孟母决定把儿子送到远方求学。她背着儿子穿过大山、过河渡水,历尽艰辛,最终将儿子送到了学校。这个故事表达了母亲为了救孩子扶危的决心和努力,成为了拯溺扶危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拯溺扶危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拯溺”和“扶危”组成,其中“拯溺”和“扶危”都是动词,表示救助和帮助的意思。
例句
- 1.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拯溺扶危,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2. 在困难时刻,亲朋好友的拯溺扶危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3. 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拯溺扶危,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记忆这个成语:1. 拯溺:想象一个人在水中挣扎求救的场景,记住“拯溺”表示救助。2. 扶危:想象一个人在悬崖边缘摇摇欲坠的场景,记住“扶危”表示帮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拯溺扶危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施以援手”、“悬崖勒马”等,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互相拯溺扶危,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困难。2. 初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应该担负起拯溺扶危的责任,关心和帮助同学。3. 高中生:在志愿活动中,我担任了拯溺扶危小组的组长,负责救助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拯溺扶危”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