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而叹
拼音wàng yáng ér tàn
含义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同“望洋而叹”。
出处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典故出处
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近义词
望洋兴叹、望洋惊叹
英文翻译
bemoan one's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同“望洋而叹”。
成语举例: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太古之籍,一隙难窥,知宝不明,望洋而叹,良足菲薄,盖有由来。”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在一篇《秋水》的文章中讲一个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黄河之神河伯看到秋天河水暴涨,黄河变得很宽阔,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伟大的,他来到北海边,见到北海之神,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很可笑的。
详细解释
- 望洋而叹是一个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望洋”表示眼睛看到远方的大海,而“而叹”则表示无奈和沮丧的心情。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或者自己能力不足时,感到无助和沮丧,就像站在海边望着远方的大海而叹息一样。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困难时感到无奈和沮丧的心情。可以用于形容个人的心情或者描述某个情境下的感受。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一书中。故事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陈诚的官员负责防御海盗,但是他的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保护海岸线。每当陈诚站在海边看到无边的大海,他都会感到自己的无能和困境,因此望洋而叹。
成语结构
- 望洋而叹是一个四字的成语,其中“望洋”是形容词短语,表示眼睛看到远方的大海;“而”是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叹”是动词,表示叹息的动作。
例句
- 1. 在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时,他感到望洋而叹。2. 虽然努力了很多次,但他还是望洋而叹,无法解决这个难题。3. 这个项目的困难使他望洋而叹,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望洋而叹”与面对困难时的心情联系起来,形成心理联结。可以想象自己站在海边,望着远方的大海,感受到无奈和沮丧的情绪。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困难、挫折相关的成语,如“力不从心”、“屈指可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数学考试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感到望洋而叹。2. 初中生:面对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我有时会望洋而叹。3. 高中生:在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时,我常常望洋而叹,不知道从何开始复习。4. 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我有时会望洋而叹,觉得自己能力不足。5. 成年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有时会望洋而叹,觉得自己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