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
拼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含义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典故出处
《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近义词
望风捕影、无中生有、道听途说
反义词
实事求是、耳闻目睹、确凿不移
英文翻译
bark up the wrong tree <chase shadow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成语举例:对于捕风捉影的流言,我们切不可轻信。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事实根据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捕,不能读作“pǔ”。
成语辨形:影,不能写作“景”。
成语辨析:捕风捉影与“道听途说”不同:捕风捉影语意较重;接近于凭空想象或捏造;“道听途说”语意较轻;还有“听”作根据;只是这根据不可靠罢了。
成语谜面:摄影师
歇后语:瞎子捉迷藏;飞机上张网
成语故事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详细解释
- 捕风捉影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事实。比喻根据主观臆断或无根据的猜测来判断事物或人的真实情况,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使用场景
- 捕风捉影常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喜欢凭空猜测、断章取义,缺乏实际证据的人。例如,在辩论或争论中,当有人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来攻击对方时,可以使用捕风捉影来形容这种行为。
故事起源
- 捕风捉影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八》。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宦官捕风捉影地告发了一位大臣的罪行。大臣被牵连入狱后,宦官又捕风捉影地告发了其他大臣,导致一系列冤案。最终,皇帝发现了宦官的阴谋,将其处死。这个故事成为了捕风捉影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捕风捉影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两个字相同,形成了一种押韵的结构。
例句
- 1. 他总是喜欢捕风捉影地对别人进行指责,缺乏实际证据。2. 不要听信别人的谣言,不要随意捕风捉影,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捕风比喻为捕捉风的行为,而风是无形无物的。捉影则可以比喻为捕捉虚幻的影子。通过这个比喻,可以帮助记忆捕风捉影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成语的故事起源和使用场景是学习成语的重要一步。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章,增加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捉风捉影地说我偷了他的铅笔,其实是他自己弄丢了。2. 初中生: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捕风捉影,要听完整个内容再做判断。3. 高中生:政治辩论中,有人捕风捉影地指责对方,但没有实际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希望这个关于“捕风捉影”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